“幸福社区,幸福在延伸。”近年来,彩虹街道幸福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居民需求,整合辖区资源,促进服务再深化、再优化,为群众“圈”住更多幸福。
干净整洁的巷道,郁郁葱葱的绿植,充满韵味的红砖黑瓦……,走进幸福社区的幸福巷,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充满烟火气息的和美景象。谁也想不到,昔日的“老破旧”成了如今的“美如画”。
为改善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社区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居民交流协作,幸福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出“共建幸福巷”这一设想,旨在鼓励发动辖区党员、志愿者、居民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这一设想提出以来,幸福新村二巷居民纷纷行动起来,有人松土,有人种花,居民李叔更是借助这一机会,发挥自身的雕刻才能,在“幸福巷”两边精心雕刻了寓意丰富的雕塑,瞧那宝葫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寓意着福禄双全的美好愿景,那红苹果饱满圆润,象征着平安喜乐的生活祈愿;那栩栩如生的孔雀,传递着吉祥如意的深深祝福,再加上居民那一句“欢迎重返幸福新村”,顿时让人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如今,“幸福巷”成为了社区居民小憩、赏花休闲的好去处,居民常常三五成群在这儿唠唠家常、交流思想,成为社区街巷一景,同时还吸引了一批批路人寻芳探巷,打卡留念,让原本沉寂破旧的小巷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该巷居民的影响下,其他街巷的居民也纷纷动起来,共同做好街巷环境秩序维护宣传动员工作,有效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街巷脏乱差等问题。
幸福巷里幸福路
“之前是‘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现在屋顶防水工程终于完工了,我真的太高兴了!”家住幸福新村13号楼6楼的黄姨说。
天面漏水在该社区并非个例。幸福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黄丽芬介绍,幸福社区是老旧社区,小区建筑年代较久远,天台早已千疮百孔,加上春夏季广州雨水多,楼顶住户好多处墙壁很长时间没有干过。同时,天台破烂的隔热板也是逐渐失去了功能,雨过天晴,顶层住户家便成了蒸笼,湿闷热的情况连空调和除湿机都不能缓解多少。对于这些共性问题,幸福社区党委主动作为,发挥街谈巷议协商议事会作用,深化运用“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社区与居民携手,有效凝聚社区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切实解决关乎群众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惠及辖区更多的居民。
去年汛期,幸福新村23、25、27号楼顶层居民家中出现严重漏雨情况,直接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社区接到居民反映的诉求后,组织居民代表、施工单位等多次召开议事协调会议,对幸福新村23、25、27号楼顶修缮的方案、资金等问题展开讨论。“维修需要用钱,这笔钱谁来出?”“小修小补不能根治问题,能不能进行整体防水施工”“最好能赶在雨季前修缮完成”……议事会上,居民围绕修缮的资金来源、修缮方式和时间等纷纷提出意见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些意见进行详细记录。综合各方意见,经过多方协商,最终决定由顶楼居民共同出资18万元实施防水修复工程,最终解决了顶层漏雨问题。
为居民幸福加码,社区持续优化服务。居民自发组成了“邻里帮帮团”,紧扣居民最关心的身边事,做便民利民好事,让老百姓自己帮自己,邻里互助,促进居民自治。
“很高兴你们经常来看我,陪我聊天解闷,帮我更换家中老旧电线、安装雨棚、打扫卫生,逢年过节还帮我采购物资,给我送吃的,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呀!”在家有2个残疾子女的老人陆婆婆家中“邻里帮帮团”的党员志愿者为老人修剪头发,又全面细致地检查老人家中的燃气阀门,电线插座、开关等,提醒老年人警惕电器和线路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普及燃气安全和火灾逃生知识,增强老人自防、自救能力。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从邻里之间的小帮扶、小维修、小采购,到邻里纠纷调解、家庭矛盾化解、独居老人走访陪伴、义诊义剪……谁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活跃在辖区每个角落。近年来,“邻里帮帮团”共开展活动20余场次,服务辖区特殊群体30余户,用实际行动为居民开展多元化服务,引导居民从“陌邻”变“睦邻”,用“睦邻文化”推动基层治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肖欢欢 通讯员:黄锦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肖欢欢 通讯员:黄锦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