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言广语 | “电商专供”不能沦为“电商专坑”
标注“电商专供”的卷纸尺寸缩水、同款洗衣液网购的比实体店购入的“稀”、线上看好的电视型号线下难寻……在不少人眼中,“电商专供”已然成为质量缩水的代名词。
在网购盛行的当下,线上线下及不同平台难以同款同售,原因并不复杂。线下渠道涉及多级代理和门店成本,而线上渠道则可省去这些中间环节。基于此,品牌方实行差异化供货,也是为避免线上线下同款竞争、产生价格冲突。若供货有别但质量过硬,消费者尚可理解、接受。然而,部分品牌为拼低价、冲销量,其电商专供产品常常只是打着低价旗号,在质量上大打折扣。消费者看似省了钱,实际并未获得符合预期的商品。此外,各平台“价保”政策与销售策略不同,商家为了不“得罪”平台,还会从型号、包装着手,将同一件货物伪装成不同商品。消费者想货比三家,非得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可。
有专家指出,“电商专供”商品如果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但质量有显著差异,就属于故意违反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构成欺诈。对此,相关部门要当好市场“守护者”,持续严把质量检测关,加大抽检力度,精准打击违规行为,严惩屡教不改者,形成有力震慑。平台作为交易场所,应做好“把关人”。若为打价格战设壁垒,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砸的是自身招牌。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切忌在遇到问题后自认倒霉,要以“监督者”的姿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