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在广州召开,现场发布了第二批40项优秀医药成果,其中12项优秀成果与企业达成合作转化意向并现场签约。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为广东大力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全方位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广东卫生健康委开展了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工作,支持高水平医院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互设创新单元,共建创新联合体。创新平台方面,以广州实验室为引领,近200家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156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支撑的高水平科技医学科技创新网络初步形成。数据显示,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登记备案项目4万多项,超过全国1/5。近两年,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实施成果转化253项,转化金额超过30亿元。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表示,接下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将聚焦发展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工信、药监、医保等部门携手,以医工结合、医药融合、医金合作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大对优秀医药成果转化的支持,健全成果转化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合力助推高价值创新医药产品的研发、上市与应用,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科技策源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要。
在医学创新链条中,医药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目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设立了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基金,搭建起省级医药成果转化平台,每年遴选并发布一批具有高转化价值的临床研究成果,支持与企业实施联合转化。
现场:40项优秀医药成果发布 12项现场签约
大会现场对第二批40项优秀医药成果进行了发布,并举行了广东省临床科研基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广东省医学概念验证基金启动仪式,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沿作了主题演讲,全面助力更多临床科研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
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国营介绍,在2023年发布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的基础上,2024年,广东面向全省征集了195项医药成果,包括医疗器械79项、医疗技术47项、试剂及药物46项、其他类别23项,涵盖了省内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等,并在深圳、汕头、佛山、广州开展4场项目路演,最终,从中遴选出40项具有较高临床科研价值和优秀转化潜力项目,并推动12项优秀成果达成合作转化意向。
李国营介绍,现场参与签约仪式的广东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目前覆盖了麻醉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8个学科领域,资金额度超过1000万元,社会资本共同推动医药成果的转化。
案例:AI认知早筛系统 5分钟可筛查一名老年人
发布会现场,获得优秀成果的多位医院代表接受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的专访。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郭洪波介绍,其团队自主研发的SMART互动式AI认知早筛系统现场与企业成功签约。该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型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眼动、步态、微表情、动态笔迹及手眼协调等数字指标,构建了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数字化诊断模型,并配套开发出智能筛查设备和管理体系,大幅提升疾病的早期检测效率和精准度。
“目前我们已经在广州市的海珠、越秀、荔湾三个区的10多个社区进行试点筛查,平均5分钟就可以筛查完一名老年人,比量表的效率高,对比抽血减少了有创方式的使用。”郭洪波介绍,通过试点筛查发现,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检出率在20%-30%左右,早期筛查对于患病人群来说意义重大,目前,相关成果正处于转化阶段,未来有望在社区以及大型楼盘等场景推广应用。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朱庆棠介绍,其团队基于医工融合技术基础,成功研发出亚微米级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血管吻合手术的精细化进一步提升,同时操作难度进一步降低。以往吻合直径0.8mm以下血管需要长时间训练,且只有少数人能掌握这种超级显微外科技术,而这一机器人系统可以做0.2毫米血管吻合,手术更精细、稳定,且操作更容易掌握,未来还可探索在远程手术方面进一步应用”。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名单:
第二届转化合作签约成果名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