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以“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为题的专题讲座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
“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专题讲座现场
谭秀江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98年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全日制博士生,研究中国古建园林缮修技术,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2年,获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博士后职位,兼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及阿伯丁大学文化史系访问学者。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1992年9月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与创作之余,致力于图像符号学、建筑构造学以及跨学科多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及其应用。
现场观众在认真听讲
AI技术的革新,正如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觉范围,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着我们的审美疆域,重构着艺术创作的边界。在谭秀江看来,“在这场变革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审美维度的空前扩展:跨越时空的风格交融、突破感知阈限的多模态体验,以及算法驱动下喷涌而出的新型艺术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东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精英与大众文化的边界消融、传统与前卫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文明景观。在这个崭新的美学生态系统中,算法驱动的生成主体、跨界的创作主体和分布式的感知主体相互激荡,如同演化中的物种,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部分嘉宾和观众与谭秀江老师合影
谭秀江表示,“在这场变革中,AI视域中的‘审美体验’与‘人文自觉’的双重维度,还构成了理解和应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关键。这种体验与自觉的双重建构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和解构传统审美经验,让历史的美学密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新生,同时保持对人文传统的清醒认知;二是在人机交互中探索感知与创造的新边界,开启沉浸式、交互式的审美新形态,并始终坚守人类主体性的核心地位;三是在算法介入艺术创作的时代,重新思考人类独特的审美判断力与创造力,保持对技术理性的清醒认识。在这个数据与诗意交织的新纪元,审美体验的深度革新与人文意识的持续觉醒,共同指向未来文明的多重可能性。因此,唯有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对美的敏感,在技术赋能中坚守人文精神,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开辟真正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认知变革,谭秀江认为,在这个新的认知框架下,传统的美学范畴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从确定性到或然性;从线性发展到网状演化。这种重构不仅改变了我们感知美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美学活动的本质。”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运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