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始建江南新村起,江南中成为几代广州人对烟火气和乡愁的记忆,也是海珠区最繁华的中心区之一。极具年代感的大院居民楼,紧凑的街区布局和斑驳的围墙营造了游客喜爱的“氛围感”,但也对辖内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自己居住的楼宇老旧,基建损耗,修补需求大;物管薄弱的围院多,缺乏组织,改造缺人缺资金;早期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同目前的居民需求有落差,很多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此,很多居民有话想说:江南中“火了”,街区旺了,我们的生活怎样才能好起来?针对该问题,记者了解到,江南中街道给出的答案是将人民建议征集贯穿街道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中,助力街道进行基础设施“微改造”、民生实事“微创投”和城市更新项目,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在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江南中街将构想转化为实践,将群众“金点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如今,这里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民建议征集转化之路,颇具借鉴意义。
党工委副书记倾听人民建议
丨社区基建改造改哪里?人民建议有定位
近年来,广州开始着手探索“微改造”模式,在维持现有建筑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等办法,提升用地效率,改善人居环境。但由政府牵头主导的“微改造”改哪里?如何改?能否改到居民们的痛点上,心窝里?在江南中街,人民建议征集成为了帮助街道发现民生痛点的“指南针”。
如今,江南中街青凤社区的社区广场内,古色古香的法制宣传亭与周围装修精美的底商咖啡屋、茶室一道营造出闲适惬意的氛围,吸引了不少居民和游客驻足小憩。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景象:“当时这个广场的道路破损很严重,一下雨很多地方变成泥水坑,走起来得小心翼翼。楼后面化粪池经常堵塞,夏天整个院子都能闻到味道,很多时候我都不敢开窗。这个亭子也不像现在,当时亭子里的木靠椅坑坑洼洼,整个亭子也没有现在这样好看,旁边蚊虫又多,没什么人愿意坐在这里乘凉”。一位在法制宣传亭里休息的老人谈到这里很是感慨,“后来有社工找上门,我们就提建议说修修这个凉亭,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党工委书记到青凤社区倾听居民建议
彼时,青凤社区在街道指导下开展“容貌品质培育提升”项目。为了确保“微改造”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青凤社区没有按照以往的常规做法,将项目设计完全交给设计公司,而是单独抽出调研经费,转交给和居民更加熟悉的社区社工,请他们开展居民需求调研。居民需求有了,设计方案自然也随居民需求进行调整,随后是一次又一次向居民公开“征求意见稿”,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等等多种形式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反复打磨设计稿。
这期间,当地共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2次,街领导统筹部署动员会议3次,开展创建容貌提升社区宣传活动5场,发放《致青凤社区辖内居民的一封信》200份,收集百余条居民建议,采纳了13条。最终,困扰青凤社区居民们的一大批基础设施损耗问题得以解决:三个老化堵塞的化粪池被疏通升级,补铺沥青平整破损地面400米,废旧绿化带和花基被重新补种,三处凉亭得以修缮,还为一楼底商增加时尚绘画2幅、共享花箱5个、时尚休闲凳2张……游客们也纷至沓来。
后来,江南中街充分总结吸收了在青凤社区“微改造”中探索出的人民建议征集模式,在后来杏园等社区的品质容貌提升项目中复用该模式。人民建议征集指引社区“微改造”的种子正在抽枝发芽,开花结果,在江南中辖区成长成为硕果累累的大树。
社区环境美化共治议事会
丨街道民生实事干什么?人民建议有话说
要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怎样的工作才能作出实效,真正落地?江南中街党工委的解法是,把解答这个问题的“麦克风”交给辖内居民,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诉求。
据了解,居住在江南西路45号的姚国深所在的楼栋1984年建成,至今已入住40年,许多公共区域已经出现老化:天台部分部分区域漏水渗水,消防水龙头也出现了生锈等情况,尤其是部分墙体的松动,成为悬在居民们头上的“大麻烦”。
然而要在“三无”(无物业、无业委会、无维修基金)楼宇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没有人牵头,也没有维修资金,很多居民还不同意,想要推动房屋公共部位维修的老姚单打独斗努力了两年多,想要说服大家一起来,仍然没什么进度。直到一年前,江南中街党工委开始在全街范围建立“善治先锋”居民团体,配套以“善治微光”微创投平台,不少受困于此居民有了希望。
“善治微光”项目宣讲会
“善治先锋”是江南中街党工委指导所辖社区建立的楼宇共治团队,旨在解决社区“三无”楼宇小区的治理难题。这些“善治先锋”往往在老旧楼宇公共设施破损,急需维修时挺身而出,牵头联系全楼住户,解决楼宇的问题。而“善治微光”微创投平台则是为居民修缮公共设施提供部分维修资金和社工帮助的兜底平台。
今年七月,姚国深和另外两个社区居民成立了楼宇“善治先锋小组”,还在社工帮助下申请到了“善治微光”项目资金,在楼栋居民这里筹集70%的安装费用,结合“善治微光”提供的30%项目资金,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解决了困扰楼内居民几年的天台漏水、墙体松动等问题。
老姚为了天台的事情担心了几年,不过他庆幸现在有了“善治微光”和“善治先锋”项目:“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要解决就容易很多,自己为社区出谋划策的劲头也更足了”。
“善治微光”和“善治先锋”项目就是江南中街党工委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居民提供的“麦克风”。拿起这只“麦克风”,人民建议征集就不再只是群众面向政府部门的单向呼吁,群众也可以走上街道搭起的社区治理平台,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而老姚的故事不是个例,江南中街“善治微光”微创投计划启动以来,撬动居民集资581784元,街道补贴225272元,惠及36栋楼,共2055户家庭,更多居民的建议被听到,生活被改善。
善治微光项目表彰会
如果说居民们利用社区治理平台发起项目是人民带着建议向江南中街走来,那么江南中街主动拓宽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孵化民生实事工作则是街道党工委向人民迎去。
江南中街积极延伸人民建议征集触角:线下层面在全街布设3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今年以来举办50余场街道领导-居民座谈会,近年来举办居民议事会约320场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约510条,解决居民诉求约460个;线上层面综合分析吸收线上群众诉求建议,今年以来处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14条、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意见6889条、海珠区网上信访投诉平台122件。
值得关注的是,街道将收集到的建议信息综合汇总、分析研判后,得出优质人民建议40余条,最终采纳并孵化成为民生实事工作的建议28条,其中,在街道-社区-楼宇三级党组织合力帮扶囤积障碍老人项目中,大家发现有些老人捡拾、囤积了不少杂物在家,既造成了消防隐患,同时散发很大异味,对社区环境卫生造成影响,也不利于老人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升。
在接到多起周边居民投诉后,街道党工委将同类案例进行集中批量分析,进行专案解决,目前已妥善清理了7位老人存放在家的垃圾。民生实事工作的成果转化为社区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以及周边居民自发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基层治理课题可能有很多解法,而通过人民建议征集这座桥梁实现街道党工委和辖内群众的“双向奔赴”,则是江南中街找到这些解法的“金钥匙”。
党工委书记征集人民建议会议
丨城市更新项目怎么做?人民建议有思路
9月27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这引起了公众对电动车管理的新一轮讨论。广大市民对“电鸡”“又爱又恨又愁”:爱的是它打通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恨的是不少电动车在人行通道横冲直闯,造成交通隐患,愁的是自己的电动车不方便充电,且充电还有消防安全隐患。
江南中街许多路面和公共空间在80年代就已经规划成型,设计时并未考虑电动车衍生的诸多问题,这导致不少居民通过居民议事会、12345、领导接访日甚至信访途径表达诉求——市民对“电鸡”治理诉求多,这该如何破局?秘诀藏在江南中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台上一份份的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方案公示公告中。
流经江南中街道南沿的瑶溪串联了十香园、富力海珠城和晓港公园等诸多文商旅旺地,行人、电动车往往在瑶溪涌边道路混行,如果有春节花市等节日活动则更加拥堵。2023年,江南中街启动了瑶溪河涌沿线微改造项目,并就改造初期规划进行调研,当时就有许多居民提出,担心河涌道路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风险,希望能有一条适合散步、环境优美的步道。
经过多方建议征集和设计打磨,一份A3大小的“瑶溪河涌沿线建设设计方案公示公告”终于出炉,这份公告最下方有两个二维码,一个引向本项目的设计图纸电子版,另一个则是建议征集问卷,任何对项目有意见建议的群众都可以通过扫码,或者直接拨通公告里联系人的电话反馈建议。
“我们会在更新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开展建议征集,有时是这样的公告公示,有时是邀请居民代表聚在一起开会聊聊”,城市更新项目工作人员解释道,“在这一版本的公示方案中,便提出了在河涌沿线路段设置隔离栏,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不能入内,但轮椅、婴儿车则可通过旋转栏杆进入,营造一段老幼友好的步行绿道,回应了市民需求。”
公告一出,支持者拍手叫好,只有少数几个电动车主提出交通不便的担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回复了这些车主,指引他们改行距离河涌一楼之隔的社区内部路。由此,广州市首个由街道主动划管的无电动车步道得以建立,附近群众每日晨练晚练,上下班甚至是孩子的上下学都有了一段安全舒适的空间,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碧水瑶溪步道还举办传统花市和集市,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人民建议征集有时也会遇到对立观点“势均力敌”的情况。
2023年6月开始,基于群众需求,江南中街大力推进电动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方案公示后,在紫来大街老旧片区,有些居民对建在“家门口的充电站”感到满意,但也有部分居民担心电动车爆燃的消防隐患,一时间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江南中街道仔细研究双方需求后,决定以此为契机,在这个片区打造智慧消防管控中心,利用智慧消防平台实施老旧片区24小时“线上+线下”监控模式。该平台投入运营以来,累计共安装智慧消防设备3000余个,安装联网式烟感探测器1700余个,专职队员24小时巡逻值班,参与社区隐患治理、应急响应,成功阻止了两起真实火情。看到自己的社区比以往还要更安全,争议自然也偃旗息鼓。
除了解决“电鸡”议题背后的诸多民生问题,江南中街城市更新工作还将困难群众住房水电管线改造等一系列切实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需求纳入城市更新考虑范围。而人民建议征集则是推动城市更新工作更贴近民生,更产生实效的“推动器”:江南中街今年启动了三个城市更新项目,在前期阶段已经开展各种形式线下座谈会7场,现场收集建议37条,采纳建议26条,回收问卷1218份,一大批群众期待解决的民生诉求在这里得到回应和支持。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给老建筑“刷头粉面”,它是街道回应人民建议征集的一个抓手,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改造为人民”,城市更新工作人员这样总结他们的工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通讯员:穗社宣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