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东社会科学中心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4)》(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已经远超纽约湾区的1.8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区的1.38万亿美元,与东京湾区旗鼓相当,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指出,五年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见证了港澳繁荣稳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湾区实践不断丰富的非凡历程。大湾区的卓越建设成就,充分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万陆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五年多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以5.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仅占全国0.6%),6%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GDP从2018年10.8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超过14万亿元,增加了3.2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深圳。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产业走廊成型壮大,构建起世界级的空间廊带。一是世界级科创走廊“成型”。以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两廊”的科创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全长180公里的大湾区科创走廊,与旧金山湾区40公里长的101公路创新走廊、波士顿92公里长的128公路科创走廊、东京湾区110公里长的东京—横滨—筑波创新走廊并驾齐驱,带动了珠江东、西两岸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二是世界级产业集群走廊“成势”。随着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交通“走廊”串起世界级产业“连廊”,形成以珠东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东环”)和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西环”)组成的产业环带,集中了多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报告》指出,“轨道上的大湾区”与“航线上的大湾区”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世界级经络通道。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超2700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1373公里,“地铁+城际”复合巨型网络加速推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空运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座运输机场、11条跑道,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引领的世界级机场群迅速崛起,旅客吞吐量已超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国际一流湾区。海运方面,世界级港口群成型成势,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东莞港4个港口迈入亿吨大港行列,深圳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5年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人员达3600万人次,车辆750万辆次,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7187.5亿元。
《报告》由一篇总报告、七个专题篇章的17篇研究报告、两篇案例研究报告、1篇大事记组成。全书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工作部署与“一点两地”新定位,从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质生活圈建设、高水平开放、重大合作平台等各个方面,对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就做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研判了下一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谭敏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