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与科创教育相结合?12月19日至20日,2024年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果展示暨第七届广州市中小学“乐创空间 我行我秀”STEM教育现场会在广东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荔湾校区举行。省实师生制作的电动小车现场亮相,受到围观。据悉,该校构建了与科技教育特色相融合的多元、多层、多阶劳动项目课程群,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省实打造科技赋能的三级劳动课程
活动现场,一辆由省实师生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拼装的电动小车亮相,吸引众多师生围观。这是省实探索创新科学与劳动教育,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劳动课程体系的成果之一。
该校劳动与综合实践科组老师黄潮涛介绍,高一年级的39位学生从暑假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汽车制造和智能驾驶知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每周两节课。暑假至今他们已完成了4辆电动小车的设计与制作,并将这些电动车命名为“省实未来汽车”,寓意“未来已来,唯创者先”。
“我们认为,劳动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手段,劳动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作用于客观世界。”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介绍,学校将劳动教育、科学教育、STEM教育进行整合,构建了融合科创特色的劳动项目课程群,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整体课程主要体现了四个维度的能力培养——内驱力、创造力、意志力、实践能力。
蔡骘解释,“内驱力,意味着有社会责任感、有家国情怀,不断激励自己去完成目标;创造力,敢于突破,敢于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有独创性想法;意志力,不能今天喜欢明天就放弃了,必须坚持下去,碰到困难就解决困难;实践能力,劳动要创造、要实践、要动手。”
学校打造了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三个层次的劳动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面向全校开展,涵盖学农、劳动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拓展性课程涉及工业生产、现代服务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向,基于各学科教师特长及学校周边的劳动实践资源来开展,供学生根据兴趣选修;研究性课程则包括智能制造类课程等,面向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
“我们希望科技赋能的三级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科创劳动。”蔡骘指出,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是一种良性结构的题目,但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良结构的问题,即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的问题。学校希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基于真实情境打造劳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劳动项目成果惠及家人、社会、国家。
广州中小学生展示科创成果 发明“防赖床”床垫、智能种植系统
活动中,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与省实举行广州市STEM教育研究中心续约仪式,广州市中小学电动汽车制作培训基地、广州市中小学花窗制作培训基地揭牌。据介绍,广州市STEM教育研究中心将聚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培养、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等方面深化发展,包括研发前沿领域STEM项目,完善数字化资源;组建专家库与名师工作坊,加强对外合作共享等。
在“乐创空间”评比环节,广州多所中小学师生展示了科技创新成果,涵盖“创意设计制作”与“研究报告及研究论文”两大类别,从“具备饮水与呼吸功能的海绵校园构想”到“智能唤醒防赖床功能的床垫设计”,再到“竞速无人机”与“双路检测防失灵漏电保护开关”等项目,同学们展示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一批优秀作品荣获表彰与奖励。
来自番禺区天韵小学的谢博宇和刘芷霖同学,共同展示了一个环保创新项目——将空调水收集起来,“变废为宝”,作为植物灌溉的水源,从而减少生活用水的消耗。通过现场环境勘测、数据采集,他们设计了蓄水排水系统、灌溉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LED植物补光系统,最终形成一个通过太阳能发电的家庭智能种植系统。两位同学说,这一发明的想法来源于,刚搬进新家时,他们发现空调水没有接入阳台的排水沟,漏水严重,容易滋生蚊虫病害。结合低碳环保理念,他们设计了这一系统,将空调排水与植物种植联系在一起,运用智能控制技术助力环保。
去年12月起,两位同学从编程到制作,用了约三个月时间完成项目,并不断优化。他们得到了不同学科老师的帮助,例如,向科学老师请教植物浇水的注意事项,向编程老师请教编程软件,拜托英语老师帮忙翻译编程软件的英文页面等。“学生是主体,他们需要老师哪方面的帮助,我们都会提供,共同帮助学生解决跨学科的综合问题。”指导老师之一袁婷婷介绍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图片由校方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