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刘硕
嘉宾:王瑞琳(重庆日报评论员)
刘硕:近期,广州图书馆发布公告,即日起免费向社会收藏单位和个人藏书家提供古籍寄存服务。您对此举有何看法?
王瑞琳:我的曾祖母是民国生人,她留下的东西不多,其中有几本老书。这些书,伴着她走过战火流离与举家迁徙的年月,渐渐成了压箱底的宝贝。可惜,也因这压箱底的存储,加上水汽与霉菌的侵扰,在我见到这些书时,书页已经粘连了不少,翻不开、碰不得。所以,当我看到消息时,心里既有点遗憾,又感到欣慰。显然,提供古籍寄存服务是为了保护古籍,留住书页间的历史脉络,让那些比我们年长几十上百岁的书,不必因压箱底而毁坏。做古籍的守护者,是一座城的文化选择。古籍是文化寄身的载体,守护古籍,不仅是守护小家的留恋,更是守护大国的记忆,守护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情感、精神。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珍贵古籍散落民间,得不到科学的保存。所以,广州推出这项古籍免费寄存服务,既是对文物的负责,也是对文化的敬畏。
刘硕:古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您认为,在古籍保护这个命题上,哪些方面需要重点聚焦?
王瑞琳:保护古老、脆弱而不可再生的文物,离不开财力、人力、精力。不得不说,广州有这个经济实力,更在方方面面做足了顶层设计。要知道,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这些年,广州陆续出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博物馆规定》等文件,以最大的力度和诚意来呵护文化、赓续文脉。如今,广州又把目光投向古籍保护这样的“小”事。可见,广州在文物保护上,已经做到了“查漏补缺”的程度。对此,其他地区可立足自身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保护路径。关键是,要认识到保护古籍等文物的重要性,并切实地为之努力。
我所在的重庆,也在古籍保护上积极探索着。今年8月,重庆图书馆办了一场“书传千载蕴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当时,活动开幕式以让古籍“发声”的形式展开,古琴演奏家现场演绎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琴苑心传全编》收录的古曲,带领观众聆听古籍的“声音”。此外,重庆还一直在古籍专业修复、古籍数字化留存等领域持续发力。如今,仅重庆图书馆,就收藏有2.3万余部古籍、15万余册民国时期线装书等珍品。
对古籍的珍爱,彰显一座城的学养。这种学养,是深深铭记着自己从哪里来,是坚信唯有文化与知识能指引我们通往未来。一个厚待文化遗存的城市,必定是不短于人文修养的城市;一个珍惜昨日光华的城市,必将是有力量开启明日灿烂的城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硕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