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全市首个市、区、街三级联动共建的社区“粤剧非遗传习所”在越秀区梅花村街杨箕社区揭牌,现场还举办了首场“粤剧在社区”讲座。此次挂牌,标志着广州粤剧院将与越秀区梅花村街联手推进“非遗在社区”粤剧传承工作,打造一个集教学、交流、活动展示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
此次与梅花村街共建“粤剧非遗传习所”的广州粤剧院是由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组建而成,拥有红线女大剧院、红豆厅、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等4个演出基地,是广州市粤剧界规模最大的艺术院团,高层次粤剧表演人才济济。
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林凯彬表示,此次在梅花村街成立粤剧非遗传习所,让粤剧进社区进校园,能让社区群众和青少年对传统的粤剧文化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培养新一代的粤剧粤曲人才,进一步推广粤剧艺术。
“今后街道将依托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系列粤剧演出、讲座、互动体验,”梅花村街党工委书记杨智华表示,“通过开展粤剧推广与普及活动,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今年恰逢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5周年,作为岭南文化的璀璨明珠,粤剧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当天活动现场,杨箕曲艺社带来粤曲《元宵寄情》暖场表演,讲述杨箕村民回迁后,一对年轻情侣“步步上高楼”的美好生活。
随后,广州粤剧院广州红豆粤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振江首秀开课。他以《戏曲角色创造的趣味》为主题现场授课,讲授包括粤剧历史、粤剧唱腔流派、粤剧行当、戏曲演绎与其他门类表演艺术之区别;并以传统剧目《斩经堂》为例,现场表演精彩片段,与在场的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拿起笔认真记录学习笔记,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居民群众一致点赞好评。
现场赶来参加活动的杨箕曲艺社社长姚绍燊说,“我们这帮老人家都很喜欢粤剧,以后能在这个粤剧非遗传习所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也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
近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进非遗“五在”工程,推动非遗在社区、在校园、在景区、在商场、在博物馆,进一步增强基层优质文化供给。越秀区作为“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大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创建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越秀区已建成22个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习体验场所,但像这样通过市、区、街共建,尤其是在市文化部门指导、广州粤剧院专业院团力量支持下共建还是首个。”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副书记李启平表示,“这不仅是对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新的激活。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粤剧艺术走进社区、走近群众,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粤剧,感受非遗魅力,让梅花村街成为培育戏剧‘梅花’的丰厚土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曾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