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质跃未来丨张亚龙:ESG是工具而非目标,最终应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4-12-17 17:31:32
广州日报新花城

c140d74be9316901220b0eded59bdfb.png

商业向善向上,风潮渐起。

近年来,ESG(即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维度评价企业)概念热度不断升温。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都被视为企业的“面子”,“面子”虽然重要,但和企业的利润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甚至呈负相关性。不过,近几年来,这种“利字当头”的传统商业观不再是不可撼动的观念。如今,ESG反而在理论上被视为企业乃至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ESG风潮刮来,一家企业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中构建新时代下的安身立命之本?今年12月,广州日报将携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共同举办“质跃未来”2024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年会,邀请各界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共议社会向善发展之路。而围绕上述问题,记者也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ESG发展年会召开前夕采访了多名知名专家。

目前,广州日报已推出“质跃未来 专家对话”系列报道,通过对话访谈,一同探寻ESG质跃未来的破局之路。

日前,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SISD执行院长张亚龙在访谈时指出,很多人觉得做ESG是一场“百米冲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马拉松”。实际上,ESG概念的出现反映了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益”和“责任”之间从“对立”到“融合”的转变,但如何实现“让ESG真的帮到企业发展更可持续”这一点,是接下来亟需关注的重点。


张亚龙

丨ESG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广州日报:ESG背后其实是一种“义利并重”的商业观,它似乎颠覆了传统“利字当头”的商业观?

张亚龙: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家对义和利之间的关系都会有不同的思考。事实上,ESG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企业,乃至更大范围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许多初创企业而言,在早期,企业为了生存,眼前利益至关重要,没有资金就无法发展,所以商业利益成为首要考虑。

但当企业发展到可持续阶段时,驱动其发展的便不仅是商业利益,社会责任、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变得重要起来,这时责任就像成本一样。负责,接着才能更好地赚钱,只有将责任与利益建立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上,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企业将责任与利益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它将难以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战略角度看,一个健康的企业其实需要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责任越大,利益可能越大;获得的利益越多,需承担的责任也越多——这是一种公平且科学的企业发展状态。

广州日报:但企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很难知道什么时候该“义利并重”?

张亚龙: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其实处于一个中间的过渡阶段,它既不是产业链主,也不是仅追求利润的初创企业。这时,企业及其决策者需要智慧地平衡责任与利益的关系。这不仅是利益的取舍,更是智慧的考验。而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是ESG体系的精髓所在。ESG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甚至内部员工管理、战略制定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按照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规划。这带给企业的最大改变在于,它不再以基于传统发展模式衍生的“责任与利益”二元对立来定位自己,而是强调责任与利益的高度融合,不再将二者割裂开来,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一点。

可以说,ESG不仅是一次发展模式的变革,更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股浪潮,赋予了企业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企业不再是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理念来规划未来,而是采用全新的理念。在这种新理念下,责任与利益不再是对立的两端,其实你也可以看到,如今的许多大型企业如央企和国企,在设立之初,利益与责任就高度匹配,而不是简单地选择利益或责任。

而未来,无论是民营企业、央国企、上市公司还是科技型企业,大家的责任与利益都会需要实现平衡与统一。用这种新的理念看待企业发展,我们不再需要讨论责任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或统一关系,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企业运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丨最终是让企业发展更好,而非更难

广州日报:现在在国内,ESG的发展格外火热,我们怎么理解这种“热”,不同的企业怎么适应这种热?

张亚龙:ESG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客观现象,这种发展既有可喜之处,也需要理性思考。可喜的是,企业界快速接受并响应ESG理念,表明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更趋成熟,越来越重视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这一进程,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同类型的企业在ESG实践上必然存在差异:传统的高排放行业与新兴科技产业在ESG的接受度和实施速度上自然而然会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过分追求短期效应或表面热度,而要认识到不同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对ESG进行差异化解读和推进。

从产业链视角看,当前ESG更多聚焦在产业链前端,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央国企。随着时间推移和企业生态的演变,ESG的考评体系和能力建设将通过供应链的传导效应(上游采购方的要求)逐步向产业链的中下游传导。从长远来看,整个企业生态都将融入ESG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ESG的本质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具,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准则,它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企业以及生产关系向着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不单是为了证明某种理念的正确性。

3f84ac83f33c0ebfb3740a3e7bd4657.png
张亚龙

广州日报:如何理解您说的市场规律?

张亚龙:在讨论ESG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行业属性的客观性。以高耗能企业为例,其能耗水平往往源于行业本质特征。比如焦化企业,其生产过程必然会产生较高排放,这是工艺和技术决定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明明有减碳节能的空间却没有作为,这确实需要改进;另一种是受限于现有工艺,某些排放在目前阶段难以避免。从市场经济的整体性来看,不同部门和行业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体系。服务业可能相对环境友好,而作为支柱的重工业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我们不能为了单一的环境指标而否定某个必要行业的存在,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行。

ESG不是万能的发展密钥,也不是为了去压制某个行业,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工具。因此,在推进ESG时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专业性、阶段性和对象性。不能将ESG变成教条,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企业。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构建自己的ESG体系,积极推动ESG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同时,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ESG发展的特色和竞争力。

丨我们要从百米冲刺转变为马拉松

广州日报:所以,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ESG概念?

张亚龙:评价ESG的关键标准,在于它能否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正能量。从目前来看,我国三大交易所推行的是"可持续发展指引"而非"ESG指引",这一政策导向值得肯定。事实上,在ESG之上还有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这一更基础的概念。追溯ESG的源头,它最初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门概念,源自投资者的诉求。投资方希望其投资标的能够更具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是ESG最初的驱动力。随后,这一理念逐渐演变为企业和行业的规范性要求。如果ESG能够促进企业与环境、社会的友好共生,这无疑是值得推广和验证的。但从企业角度看,ESG的价值必须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上:如果它不能为企业带来投资机会、促进国际化进程或提升合规水平,那么其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人们对ESG的认知已趋于理性。它不再被视为通向未来的万能钥匙,而是回归到了一个更务实的定位。ESG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百米冲刺"转变为"马拉松长跑",这种转变更符合实际,也更有利于长期发展。展望未来,企业将面临各种不同的发展挑战。ESG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发挥不同作用,灵活适应企业需求。只要ESG能够持续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本身就具有生命力。这种适应性和实用性,正是ESG体系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广州日报:如何实现ESG概念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

张亚龙:在我看来,要提升ESG的实施效果,必须重视三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入。第一类是法律人才。ESG工作者中很少有人具备法律背景,然而合规性是ESG的核心职能之一。"规"的首要含义就是法律合规。第二类是市场实战人才。目前许多企业的ESG工作者虽然接受过培训,熟知规则制度,能够编写ESG报告,但缺乏实际的市场经验。而没有市场实战经验,就难以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也难以将ESG理念与市场实践有机结合。第三类是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目前很多ESG工作者并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素养,无法真正理解和推进性别平等、合理用工、权益保障等议题。他们往往只是按照标准机械打分,而不能帮助企业释放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

此外,ESG对企业而言,有两个核心价值不容忽视:第一是合规性。无论企业是否主动拥抱ESG,合规都是企业发展的底线。特别是在跨境经营中,不合规就意味着发展之路会被切断。因此,很多企业实际上已经在按照ESG的要求推进合规工作,即便他们可能并未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第二是融资属性。ESG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低成本融资机会或提升资本市场竞争力,就难以在企业层面持续发展。反过来说,做好ESG工作必然会带来更多融资机遇。

这两个核心价值的发挥程度,除了取决于企业团队的能力建设,更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环境密切相关。对于环境友好型的朝阳产业,积极利用行业生态优势,将ESG与融资战略相结合,往往能够获得显著效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实习生:谭旭君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欣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