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金寸土”的中心城区,通过盘活“沉睡”的老旧物业资源,为产业发展开拓空间;在“青山绿水”如画之地,通过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新算法”,让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助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华丽蝶变……
在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前夕,多位市领导分别带领相关区及市有关单位组成11个调研组,到各区实地调研检查,互学互鉴,且行且思,且悟且进。十余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随组奔赴一线,用笔触和镜头,探寻广州各地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谱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的火热实践。
建设中的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实现“双向奔赴”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广州各区抓住产业这个根本攻坚突破点,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脑机通信与交互、力触觉反馈交互……在位于海珠的琶洲实验室,瞄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装置让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作为琶洲试验区核心科创枢纽平台,琶洲实验室累计布局科研项目110余项,形成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数字经济示范区应用项目30余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攻坚突破,让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强大科技力量。”调研组点评。
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同样在助力传统服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华丽蝶变。在位于海珠区的中大门纺织服装时尚生态港,致景科技、巨丰布业、行云集团等入驻企业,正以数字赋能推动纺织时尚产业链从“微笑曲线”底部走向两端,带动商贸批发市场向“科产商文旅”融合升级。目前园区有纺织服装企业736家、规上企业28家,园区总营收提高至80亿元。
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赶制订单,智能屏幕BI报表系统的数字不断跳动,AGV自动搬运机器人24小时运送物料……在位于白云区的诗妃(广州)智造基地,调研组一行走访了研发、称量等标准车间,鲜活的数智化场景随处可见。
白云区科工商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传统产业在白云区制造业中占比约80%。经过多年的实践,白云区探索出通过“知识化”“数智化”“绿色化”“全球化”的“四化赋能”做法,提升企业“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新技术引领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白云区美丽健康产业园诗妃(广州)智造基地产品包装车间。
“这次调研,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白云区的印象。”调研组成员边走、边看、边听、边议。“白云区通过打出改革发展‘组合拳’,找到高质量发展‘最优解’。”调研组点评道。
走进广州国际金融城,如今这里正迎来企业“入驻潮”。金融城是天河区重要的产业平台之一,其以金融业为发展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内芯,以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新兴产业作为“数字+”赋能的重点产业。
截至目前,广州国际金融城累计引进16家金融机构,东区引进酷狗音乐、尚品宅配、四三九九等科技创新总部,北区引进多家信息科技、文化传媒企业……
如今,广州国际金融城全方位提速建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金融城出发,联动全区数字经济发展载体,抢抓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新机遇,天河将崛起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天河乃至广州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天河区牢固树立大抓经济鲜明导向,出台实施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扎实做好产业发展提能级、优结构两篇‘文章’,发挥了经济大区挑大梁的重要作用。”调研组点评道。
唤醒“沉睡资源”
盘活发展空间
“我们区也面临着老旧小区更新的挑战,你们是如何解决经费筹措难题?”“同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都存在产业载体不足的问题,你们的改革让我们大大拓宽了思路。”……深入一线的交叉调研现场,不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也能促进各区、各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方法”共享。
例如,在促进“沉睡资源”的盘活利用上,荔湾区通过创新政策机制打出了一套“推动老旧物业提质增效”组合拳。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1906科技园,曾是广州卷烟二厂的所在地。2011年该厂搬迁后,这片曾经繁忙的工业用地便陷入长达12年的空置状态。通过旧厂微改造方式,“沉睡”的老旧蝶变新生——活力的橙色、兴旺的商业、涌动的人潮,如今的1906科技园不仅成为热门文旅打卡景点,还引入了芯片、氢能等企业。
“我们将产业导入评估和建设方案审议相结合,以产业促进建设,以建设服务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该区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荔湾区大力盘活低效用地,瞄准细分赛道,都市产业焕新发展。”调研组点评道。
微改造后的越秀区三眼井社区
越秀区环东广场,生命健康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全国首个CRO产业地标运营中心落户于此。这幢有着38年历史的商业楼宇曾经一度式微,越秀区把激活存量空间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大抓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楼宇“微改造”方式,精准引导项目朝着“科技+健康”产业综合体的目标发展。今年实现满租运营,年租赁收入约4000万元,年均GDP贡献约20亿元。
“沉睡资源”也可能是城中不得不被遗弃的老旧危房。
花都区集群街2号,原是一座建于1976年的居民楼。在它被鉴定为D级危房(整栋危房)前,居民已感受到房子在“老去”——漏水严重、墙体开裂、“旧得不能再旧”。转机出现在2023年。在探索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过程中,集群街2号楼作为试点项目,在全市首创“业主自筹+政府激励”的拆危建新模式,走出政府主导、引入开发商拆建之外的第三条路径。
党建引领做“加法”,破解“共识达成难”;金融支持做“减法”,破解“费用筹集难”;善用试点做“乘法”,破解“政策突破难”;联动简化做“除法”,破解“改造审批难”……花都区新华街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花都区善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典型经验值得总结推广。”调研组点评道。
“沉睡资源”还可能是600亩的石场废弃矿坑。但在增城区,这一矿坑如今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的旅游度假区——森林海。
据悉,该项目为省级废弃矿坑湖生态修复利用示范点,通过引入总投资22亿元的森林海项目,对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坑进行14项生态系统修复,实现地质灾害零风险,生态群落100%覆盖,形成144公顷“河湖岸林田园”景观。森林海项目还因地制宜导入高端温泉酒店、七星级房车营地、嬉水乐园等多种休闲业态,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增城先行区建设探索新路。
“要优化农文旅项目定位,持续拓展场地利用、活动创意,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广,不断增强农文旅项目市场号召力、消费吸引力。”调研组指出。调研组还建议,增城区利用好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黄金区位优势,对外打造响亮品牌标识,更好助力建设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
盘活“万亩沃土”
孕育“千亿园区”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面对产业强区普遍面临的土地连片发展空间不足难题,黄埔区全力推进迳下未来乡村建设工作,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基底,编制村庄规划,形成村庄集中区、连片产业发展空间(2100亩)、耕地集中整治(1800亩),创新“乡村振兴+科创田园+生态农旅”的整治和建设路径。在这个“未来乡村”中,装配式建造的农房可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还统一建设整村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村民实现日常生活“零电费”“零能耗”“零停电”。
“未来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之后,是否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在迳下村,调研组询问相关数据。据悉,该区通过强化产业导入,将迳下村融入黄埔创新谷统一规划打造,引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项目及东方文旅等农文旅项目,村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近3年增长近10倍。“黄埔区的许多做法具有创新精神,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这个经验很值得推广,具有可复制性。”“不仅产业做起来了,人气也激活了。”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肯定。
黄埔区迳下村的青山绿水。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拓产业空间的还有番禺区。
在化龙镇,在海大集团总部落户带动下,盘活周边水门村、明经村等近2000亩闲置农用地,建成现代农牧产业生态示范园区等项目,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为千亿工业大镇化龙再塑新引擎;在石碁镇,狮子洋增长极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已落地项目超70个,全部建成后预计可新增产值431亿元、税收16亿元……
“一路走,一路看,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番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大手笔、大动作,仅仅狮子洋增长极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就已开发超过4000亩工业用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调研组相关人员表示,番禺区抓住入选全省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全力实施“万亩千亿”攻坚行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留足载体空间,“相信‘万亩沃土’,必然孕育更多千亿园区,攒足发展后劲。”
一水护城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作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从化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特色在于探索北、中、南差异化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指标交易、收益共享,平衡跨镇街发展权益,实现全流域产业共荣、乡村振兴。
例如,西部率先探索“全域+城乡融合”模式,依托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高效流转7000亩土地,形成1417亩水田指标,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湾区样板”。南部探索“全域+园区开发”模式,以太平镇为突破口,规划建设高埔创智谷,通过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保障并启动首期780亩开发建设。中部探索“全域+城市功能提升”模式,以中心城区为载体,集中落地361亩历史留用地,带动2.25万亩文商旅组团连片建设。北部探索“全域+生态修复”模式,以北部三镇为重点,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预计腾退建设用地114亩,创新流溪河上下游生态价值转化实践。
“从化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4种‘全域+’整治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典型案例,为全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典型示范和卓越贡献。”调研组点评道。
不断提升城乡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升城乡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实施“百千万工程”最终的落脚点。环境美起来,产业跟上来,百姓富起来,成为南沙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
在东涌,四季飘香新乡村示范带沿线马克村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消费达1800万元,拼多多、寰宇科技、斯泰克等纷纷进驻马克工业园,规上企业24家,前10月产值超17亿元。东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入企业参与连片农地经营开发,不断激发产业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与‘百千万工程’实施前相比,村民人均年收入翻番,达到4万元。”
“南沙的烟火气更足,城乡更美丽,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更强。”调研组成员表示,南沙多条村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村民分红超万元,“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还有调研组成员表示:“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治理有序,留下深刻印象,能感受到南沙市民和村民幸福感非常强。”
在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覆盖“一老一小”的“全龄友好”是居民实实在在的感受。这个老旧社区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社区空间肌理焕新、社会参与机制革新,实现了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颐养的全龄友好15分钟生活圈。越秀区首家“儿童友好托育园”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也减轻了老年人帮子女带孩子的负担,还与区妇幼保健院等合作探索“医育结合”共建新模式,周六日也为社区儿童提供服务。“‘儿童友好托育园’的建立和‘医育结合’新模式的探索,展现了社区服务的创新与进步。”调研组成员说。
调研组指出,越秀区“一老一小”成绩显著,在全省率先实现“1+18+N”区街社区三级普惠托育网络全覆盖,“普惠托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入选广东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被全省推广。希望越秀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持续构建优质均衡的便捷服务圈、品质生活圈,以更实更细举措推动公共服务民生品牌从“有所口碑”到“有口皆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吴城华、廖靖文、陈钧圣、何钻莹、汤南、何瑞琪、肖桂来、耿旭静、曾卫康、夏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庄小龙、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