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增城文史“推广者”朱佩坚: 发掘民间故事,留住乡愁印迹
2024-11-28 17:54:20
广州日报新花城

无论是面对高校师生还是退休老人,戴着黑框眼镜、儒雅谦逊的朱佩坚总是在讲台上笑呵呵地分享他收集创作的增城民间故事、增城荔枝文化典故以及民间习俗。去年刚从事业单位退休的他目前仍活跃于增城文史圈,在不同的讲台上向街坊介绍他最为熟悉的民间风俗和乡愁记忆。

笔耕不辍,发掘民间故事

朱佩坚曾在增城电大任教,在增城地区执教近25年。他扎根乡土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保护。

据介绍,他的创作素材源于祖辈父辈的口述、同事朋友提供的资料、增城各地的民间传说和人物故事,以及其采风所得。对这些素材,朱佩坚进行梳理、记录和润色,形成的文字作品在多家刊物发表。他先后负责编辑出版《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胡庭兰故事集》《增城民谣》《岭南荔枝文化》等,为增城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退休后时间更多了,我会到不同的村子收集那些故事歌谣,将它们记录下来。”朱佩坚说。

微信图片_20241119193505.jpg

朱佩坚直言非常享受现在的退休生活。

开设课堂,讲述增城文史

退休后,朱佩坚受邀到增城、番禺等地授课,开设增城文史、荔枝文化等系列课程,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在增城区老干部(老年)大学和增城图书馆挂绿人文讲堂,他开讲“增城终身学习大讲堂”系列课程,讲述湛若水、崔与之、何仙姑、胡庭兰、古成之、赖际熙、陈大震等增城地区的人物故事。此外,他还向大家讲述增城“做会”的由来与变迁、增城丝苗米的故事、阿娘鞋荔枝的传说……有街坊听课后表示,自己在增城工作生活这么长时间,很多故事都是第一次听,课程让他们对增城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而家住番禺的街坊在听完荔枝文化课程后,都表示希望能去一趟增城,亲身体验增城荔枝的独特风味。

探村之旅,享受晚年生活

“现在最舒心的事,莫过于约上三五知己,到增城各村开启‘探村之旅’,领略沿途风景、风土人情和当地美食。”朱佩坚表示,他经常约上增城文史圈的朋友到各村寻访探秘——在石滩镇元洲村,了解当地的宗祠文化和抗击水害的故事;在仙村镇潮山村,探究“弹棉胎”技术及其发展历史;在派潭镇车洞村,寻找山涧边、竹林中的香水车房……他和老朋友驱车前往增城的村落,欣赏美丽的风光,与当地人交谈,到农户家做客,一起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每段旅程都是未知的、难忘的,每一次的经历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丰富。”朱佩坚说。

歌声传情,为家乡谱新曲

除了写作、讲课、探村,朱佩坚每周还会参加由当地退休人员组织的老年人合唱团,和老友一起练声、学唱、排练,提升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的同时,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拓宽生活圈子。

去年,朱佩坚受邀为家乡创作村歌并担任填词人,创作朱村街丹邱村村歌《白水清 稻香浓》,获增城区第一届村歌大赛铜奖。“点虫虫,虫虫飞,飞到稻谷中。同阵晚风吹到万亩田,香气未改变。春季种撒遍,日日落稻田,从来丰收不会望靠天。”歌曲以粤语童谣为引,白话歌词押韵,每一句都满载歌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勤劳耕耘的热烈赞美。

朱佩坚说,他非常享受现在的退休生活,每一天都过得充满乐趣和新意。在这个人生“新阶段”,他内心有着满满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人物简介

朱佩坚,今年61岁,增城区朱村街南岗村人,现居增城区荔城街。曾在增城电大任教,2011年调任增城区《荔乡情》杂志主编,曾为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并担任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增城区文化馆非遗评审专家组成员等。

文字/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李绍雄

编辑/李月婷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