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上,湖南怀化一名理发师为顾客剪发的视频火爆全网。视频中的“发型师晓华”没有资深技师、技术总监的名头,但凭借剪发技艺和30元的亲民价格受到网友推崇。记者走访发现,其实广州也藏着街坊们有口皆碑的高性价比理发店。这些理发店的价格相对亲民,没有那些复杂的美发项目,师傅更是怀揣各种手艺。理发店一开就是几十年,满载街坊情。
东方理发店。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海珠区小洲村东方理发店
开店已有上百年,如今已是第四代
位于海珠区小洲村娘妈桥的东方理发店已经开了上百年。理发店老板陈大亮今年已经60多岁,是这家店的第四代传人。
据陈大亮介绍,理发店诞生于1909年,以前叫过“时讯理发店”“友好理发店”。20世纪70年代,第三代传承人吴有华将店名改为如今这个名字。
理发店门口有一副楹联引人瞩目——“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千丝。横批:从头做起。”楹联颜色斑驳,看来挂了有些年头。走进店里,仿佛置身一个小博物馆,老式电视机、收音机、公鸡碗、煤油灯……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摆放在柜子上。陈大亮说,自己喜欢这些充满时代感的东西,多年来一直收藏着。继续往里走,可以看到一个大约四五平方米的理发间,这就是陈大亮的工作间。
理发间内,桌面摆放着老式剃刀、推子、剪刀等用具,一张具有年代感的理发椅摆放在正中间。陈大亮介绍,理发椅算是镇店之宝了,距今有120年历史,当年开店师祖花高价从俄国买来3张理发椅,有赖于几代人的悉心打理,其中一张椅子使用至今,依然结实。
说起东方理发店,小洲村村民都知道。在村里,很多人从孩时到耄耋都是在这里剪发。据陈大亮回忆,当年他还是学徒的时候,小洲村内只有一家“东方理发店”,来剪发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候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后来理发店慢慢多了起来,分走不少客流,但大多生意不长久,开了一批,又关一批,东方理发店却一直坚持下来了。”
东方理发店内,陈大亮为顾客剪发。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陈大亮没有帮手,老板伙计都是他一人。店里只剪发不洗发,更不烫发和染发。陈大亮理发,除了推子,剃刀也必不可少,在他看来,理发就应该清清爽爽、精精神神的。村里许多老人信赖他的手艺,坚持找他理发。
手艺好、价格公道,这是陈大亮的经营之道。这么多年下来,剪发的价格从陈大亮最初接手时的“成人3角,小孩1角5分”,到现在的“小童、成人剪发都是20元”,而且20元的价格已经保持了10多年。
价格:大人、小孩推头20元
海珠区同福东路波士发廊
烫发价格亲民,修面技术“顶流”
波士发廊隐藏在海珠区同福东路拱南新街的小巷深处,门口的墙上写着大大的红字——“髪”,经典怀旧的“红蓝白”灯柱不停地转动,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店内4张椅子、一个洗头盆,只有老板和一名阿姨。这样一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理发店,在附近却有口皆碑。
老板刘济波今年60岁,20岁出头跟着老爸学“飞发”,一干就是30多年。波士发廊也在同福东路经营了36年。
波士发廊。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好多客人都是专门过来剪发的,(有些街坊)搬走了也要来。”刘济波说,店里做的都是街坊生意,小到刚满月的孩童剃头,大到90多岁的老人烫发,男女老少都有。采访当日,80岁的芳姨在家人陪同下来店里烫发。她告诉记者,老板的好手艺让她20多年来一直光顾波士发廊。“别处烫不出这种卷发,而且老板还会修面,特别舒服。”芳姨说。
说到烫头,刘济波有些自豪,“我烫出来的头发,一个星期卷都不会散的,每个‘波浪’都特别有型。”记者在现场也看到,店里烫发用的仍是老式的烫头机器。用发芯卷发定型时,刘济波手速飞快,绝不拖泥带水,客人丝毫感觉不到头发被拉扯。刘济波做出来的卷发,后脑勺层层叠叠的小卷波浪,说不上叫什么发型,但一定显得蓬松又茂密,有种别样的生命力,这让阿姨很难不喜欢。而这种耗时费力精心烫卷做出的发型,收费85元,如果头发过长,则会加收一点费用。
刘济波正在为顾客理发。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摄
除了烫发,修面也是刘济波一项拿手“绝活”。客人闭目休憩,他顺手将剃须刀转出“L型”,从额头到眉心顺着向下刮拂,把多余杂乱的汗毛一一清除,脸颊和耳垂部分处理得更为精细,倏忽间就把脸上的毛发处理得干干净净。“刮得多干净,而且特别舒服。”居民李先生说,“别的地方已经找不到这种修面服务,还是这边有老手艺。”
店里的阿姨是刘济波的老搭档,不仅洗头按摩非常舒服,还潜藏一项拿手技能——洗脸。用一次性的洗脸布沾湿脸庞,加上洗面奶,阿姨就开始给客人进行脸部按摩,额头、脸颊、下巴、脖子,由上往下,再由下至上,力度适中,舒服到很多客人都会睡着。
正是有了这些老手艺,发廊36年来回头客不断。“之前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客人有100人上下,忙到饭都顾不上吃。”刘济波坦言,虽然理发店受到快剪服务的冲击,但是目前店里客流量还算稳定,很多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这也是他将波士发廊坚持经营下去的最大动力。
价格:净剪20元、洗剪吹35元、染发70元、电发85元
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无名理发店
清晨开门营业,服务村民50多年
位于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玄字西一街8号,有一间破旧的小店,门面没有招牌,但每天来人络绎不绝。这是一家经营了50多年的“老字号”理发店,主理人是人称“剃头昭”的许豪昭。他的理发店不用电吹风,也没有发廊洗头、造型服务,却凭借一手剃头好手艺和10元理发的平民价格备受街坊喜爱,许豪昭也因此成为十里八村有名的“人民理发师”。
许豪昭曾获“广州好人”称号。信息时报记者 古晓彤 摄
近日,记者来到理发店,许豪昭正在忙着给一位老人理发,后面还有几个人排队。店内白灰墙皮大片脱落,露出墙砖,店内陈设更是简单——一把躺椅、两张坐得发亮的花岗岩石凳、一块镶在墙上的玻璃镜和一个长条工作台,台上摆着手推、电推、剃刀、剪刀、海绵块、梳子等传统理发用具,店里没有电吹风,也没有洗头床。
记者采访当天,许豪昭从早晨6点开始一直忙碌到中午12点,其间他为5名客人理发。记者发现,客人中并非只有老年人或本地人,外地人和年轻人都是他的“粉丝”。当天来理发的年龄最大的客人是一位92岁的婆婆。她告诉记者,她在这里理发已有六七十年,如今她的曾孙子也会来这家理发店理发,“你来这里剪发,要是不满意,‘剃头昭’会给你理到满意为止。”老婆婆笑着说。
69岁的荣叔是潭山村村民,他与许豪昭年龄相仿,是从小就认识的伙伴。当天,他凌晨4时多就等着理发店开门营业。“阿昭为人正直,性格随和开朗,很多人都喜欢找他理发。”荣叔说,在这里理发最大的好处就是舒服、价格实惠,10块钱就能享受理发、刮胡子等服务,还能和老友聊聊天,这在其他理发店都是“享受”不到的。
当天,来自湖南的唐先生顶着一头凌乱的头发走进店里。许豪昭打量了一下,觉得似曾相识,便问他以前是否来过。唐先生说,他曾在潭山村租住多年,10年前因工作离开。如今又回到潭山村,回来后第一时间就是来找“剃头昭”理发。
许豪昭给顾客剪发。信息时报记者 古晓彤 摄
“剪发”对许豪昭来说是“头等大事”。每天早上5点半,许豪昭就开门营业,直到晚饭时间没有客人关门回家。晚上早早休息,凌晨3点半起床跑步,吃完早餐便开始营业。许豪昭告诉记者,他的爱好就是剪发,不爱抽烟喝酒,也没有外出旅游的爱好,就连子女叫他去喝早茶他也很少去。他说,不能耽误任何一个找他理发的客人。
在村里,时常会遇到身体不适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剪发,许豪昭总是上门为其服务,家庭困难的就一文不收。近年来,许豪昭多次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多场爱心义剪活动,还带动了很多爱心人士加入公益志愿服务。2018年,许豪昭荣获“广州好人”称号。对于荣誉,许豪昭淡然处之,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赚多赚少不重要,能帮就帮。”
价格:理发10元
番禺区沙头街道汀根村无名理发店
从3元到8元,小店开业26年
在番禺区沙头街道汀根村东桥大街,有一家没店名也没门头的理发店,理一次发只要8元。唐姨今年50岁,湖南人,是这家理发店的主人。1998年,她和家人来到村里开理发店,一开就是26年,没换过地方。“最早只收3元,很多年前涨到8元,就再也没涨过了。我不图名不图利,赚的钱能吃口饱饭就行。”
番禺汀根村东桥大街无名理发店。信息时报记者 吴芷明 摄
小店不到20平方米,装修很朴素,有两面大镜子、两个挂墙收纳柜、三张理发椅,还有一张给客人等候的旧沙发,这些都是陪伴了唐姨几十年的家当。尽管小店“藏”在村头路边一角,没有时下理发店的“高大上”,但精湛的手艺、实惠的价格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令店里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还有人专程从周边镇街、村居赶来。
湖南人唐姨在番禺汀根村的理发店已经开了20多年。信息时报记者 吴芷明 摄
身着日常便服,手上动作娴熟麻利,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是许多老顾客对于唐姨的印象。“晚上很多人,沙发上经常坐满人,手艺好,价格又实惠,我在这里剪了几十年的头发了。”进来理发的老街坊张叔说。
近些年,周边不少理发店的价格都涨到了30元以上,但唐姨的小店价格却“定格”在了8元钱。在唐姨看来,理发店除了赚些日常开销,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乐趣。
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唐姨都待在店里。平日即便村民不理发也爱找她闲聊几句,渐渐地,顾客都变成朋友,小店里也从不缺少欢声笑语。身为湖南人的她,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
“我的许多顾客都从当年的青年变成了爷爷奶奶,现在他们还带着自己的孙子过来理发,这也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唐姨指了指旁边的顾客,“老张是我20多年的顾客了,我们认识的时候他还是小伙呢。”
深藏市井的小店,流淌着街头巷尾的人情味,也留住了岁月静好的“独家回忆”。26年时间,店内从只有小镜子到现在墙上两面大镜,从简单的木凳到皮椅,唐姨手中的工具也从“手动剪”到“有线电剪”再到“无线电剪”。唐姨说,只要这个价格能让她生活下去,她就不会随便涨价。
价格:理发8元
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吴芷明 古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