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7日,海珠区素社街道一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起火,导致16辆电动自行车在25分钟内烧毁;事隔一个月,海珠区富基广场附近的电动自行车棚又起火,近20辆电动自行车烧得只剩车架。电动自行车的设备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电动自行车的“进”与“退”成了我们城市发展和生活出行的必答题。
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城市生活是否需要电动自行车?答案是肯定的。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能源交通工具,它具有环保、便捷的优势特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力补充。但我们应该怎么样防范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呢?我想,作为新兴的市民交通工具,我们应该要给电动自行车一个“身份”和一个“家”。
“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的身份是非机动车。可是,大多数意外的发生往往来源于非法改装。为了保持较长的续航能力而更换高密度锂电池,为了拥有更快的速度而改装大尺寸轮胎,甚至为了拥有更高性能拆装主体机件,屏蔽超速提示,这些都让电动自行车失去了应有的“身份”,容易酿成悲剧。
自从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后,大量随意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就“退”到了人行道上,成了阻街的“电鸡”。我看到过电动自行车突然从路基冲出马路的“鬼探头”行为,也曾目睹骑着电动自行车的外卖配送员在人行道极速穿插的“飙车”行为,还经常发现电动自行车长期大面积占用残疾人专用无障碍通道停放……我想,一片专属于电动自行车的家园是必要的,把它们的家分散在居民生活区附近,这样才能让市民安全便捷地实现绿色环保出行。
电动自行车的“进”与“退”之间,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电动自行车上牌、“一盔一带”还有电动车棚建设等管理措施都在一步步地完善。只有让驾驶乱象和安全隐患退退退,才能让广大市民安心享受绿色能源新生活,让电动自行车平安驶进千万家。
学校: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
班级:三年级(5)班
姓名:林滢
指导老师:陈蔚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