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最强大脑”集结湾区,48小时聊了什么?
2024-11-19 17:02:32
广州日报新花城

11月17日—18日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

在广州南沙举行

从11月17日举行开幕式起,有感而发“数学确实很难”的国际大师、分享“抗幽”绝学的诺奖得主、开进会场的“泛癌早筛巴士”……全球“最强大脑”集结湾区,吸睛又吸金。

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天上飞”到“落地用”,教科研有资源、产业链有基础,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都市圈的抱团下,粤港澳三地国际科技创新影响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广东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港澳累计超4.6亿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八连冠。

然而,与京津冀、长三角这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产学研方面的融合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科技创新力量尚未形成合力。

要成为

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国际科创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

仍任重道远

该怎么破题?

“追前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科创领域追“星”逐“月”

不是件易事

首先得有“人”

“粤港澳大湾区是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

薛其坤认为,高校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桥头堡,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境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

以澳门大学为例,校长宋永华介绍道,“目前,澳门大学已经在中药现代化创新、微电子领域成果转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智能计算等领域与大湾区高校、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在立足区位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化办学方式,打造大湾区西岸人才培养和科创高地。

其次得砸“钱”

“大湾区最大的优势是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说。

以人工智能为例,2023年,广东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其中深圳核心产业规模达800亿元,广州核心产业规模达45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南宁表示,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人才培养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他主张要为一流的科学家、卓越的工程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给予他们开展技术突破与创新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既要聚焦领头羊企业的科技突破,也要培养中小企业的“后劲”。

关键还得“够开放”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贺福初介绍的人类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生动例证。

根据该计划,团队将对人体中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全息、精确的测量,揭示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进而帮助人们读懂基因组这部“天书”。

超20个国家的逾80支团队参与,一批国际顶级的院士专家前来“组队”——这个总部设于广州黄埔的大科学计划,已形成强大的国际合作力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上天、下海、入地、探微,科技征途上的纵横捭阖,都有“国之重器”的坐镇驱动,挺进原始创新一个又一个前沿“无人区”。

从原始创新能力的积累,到中层政策资金的支持,再到上层产业创新的转化,培养新质生产力的“湾区打法”,正在慢慢孵化,逐步成形。

“寻落地”

11月18日上午,大湾区科学论坛举行成果对接会,路演现场人头攒动,关注的人群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大湾区科学论坛举行成果对接会路演现场

从刚刚落幕的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到大湾区科学论坛,科研“国家队”从深圳宝安出发,一路“追着技术”来到广州南沙……大院大所纷纷带着前沿成果,组团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找市场、对需求。

为什么?

科研人员给出的答案很一致——广东是制造大省,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产业环境已经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最佳“土壤”。

事实上

这已经成为

会场不少科技工作者的共识

“在大湾区,我们和企业的交流频率很高,能根据企业需求直接调整研发方向。”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人员赵迪点赞大湾区贴近产业的研发环境,他认为,这种研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模式,不仅能缩短产品落地的时间,也能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力劲科技集团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广东深圳、中山等地建有多个生产基地

为特斯拉供货、主业是压铸机制造的力劲科技集团,在本次成果对接会上,收获颇丰。

“从产学研用的角度,我们希望能与科研机构实现战略合作,在我们的产线和平台上验证新技术。”这一次,他们看上的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进钢铁材料研究部研究员胡小强团队的成果。

力劲科技产品升级需要技术,中国科学院研究成果需要转化。就这样,“情投意合”的双方就聚头南沙,深度交流产业化相关话题。

谈到与力劲科技等企业间的合作对话,胡小强说:“在新能源汽车大型构件一体化成型这个领域,我们希望实现从材料、工艺到装备、产线的全链条国产替代。产品要搞研发升级,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很重要。”

彼此“看对眼”的不只有中国科学院与力劲科技。结合广东省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本次对接会上,中国科学院遴选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空天海洋与农业、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共240余项科技成果亮相,推动中国科学院最新优质科技成果到广东转化落地。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持续加强和优化在大湾区的科技布局,建设运行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广州南沙、深圳光明、东莞松山湖三大科学城建设,筹建香港创新研究院,推动华南植物园建成一流国家植物园等。

可以说

粤港澳大湾区

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

最重要的创新力量集聚地之一。

“有钱景”

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技术……每一个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都迫切需要资金保障,需要科技金融发力。

几天前,一场广东实验室中大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对接会在高交会现场举行,季华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机构带来近300项成果,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引来一批金融机构参加。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现场,同样有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早早准备,希望抓住机会“投早、投小、投长远、投硬科技”。

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领域

是投融资的“宠儿”

备受机构关注

一家广州本地创投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己这两天在现场留意到多个项目。“比如中科宇航,是在南沙做火箭的企业。再比如辰创科技,属于产业链条上游的技术供应商,是做空天信息监测系统的,用于低空空域管理和安全保障,很有前景。”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赋能部总监张真振也促成了好几项意向对接。他说:“为推动科学家创业,我们还在南沙成立了投资基金,专门投小、投硬科技,帮助科学家成果实现产业化。”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对接会上,广东企业提出近800项需求,其中有八成需求来自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全部需求拟投入资金额超80亿元。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企业以发榜方式进行了重大需求发布,勾勒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为后续成果转化提供了明确的靶向。体积能量密度1000固态电池、新一代人工血液技术与应用等重大成果,也为科创领域投融资机构画出重点、亮点。

在这一片创新的热土之上

科技之树蓬勃生发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落下帷幕

但科技造福人类的征途不止

来源:南方+

图片:刘伟、力劲科技集团官网

编辑:曹绎

校对:武姣姣

二审:梁思静

终审:李夏同

签发:李立志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