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广东医生始终与祖国同频,与人民同心,以精湛医术和满腔热情,书写了广东医疗的壮丽诗篇。近日,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参与指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广东医生故事分享会节目在视频号“健康广东”播出,一张张历史悠久的照片、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心声、一声声讲述者深情的表达,六名广东医生的故事得以被展现,不同的年代,同样的情怀,医者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引起观看者的共鸣。
分享会由《铸魂》《丈量》《医耀》《新程》四个篇章组成,融合了现代诗朗诵、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访谈等多种艺术形式,真情讲述6位广东医生与祖国共成长的奋斗故事,生动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创造多个第一,铸医学之魂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院长林浩添与8岁女孩曾元,通过对话讲述了中国眼科医学奠基人之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首任院长陈耀真教授的艰辛创业历程和卓越贡献。
1934年,陈耀真教授怀着“将毕生学识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以所学所能,服务于祖国的同胞”的想法,满腔热血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眼科事业,他不仅亲自带领青年医师深入偏远乡村,免费为患者治疗眼疾,为基层培训眼科医生,而且通过不懈地努力,他招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眼科研究生,主编了第一部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教科书,构建起中国的眼科医学体系;建立起了现代化眼科医院——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促成了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首航中国广州,推动中国眼科学走向现代化。
林浩添表示,将始终铭记陈耀真教授的眼科之志,善良、求真、创新,不断前进。节目录制时,陈耀真教授的女儿与女婿亲临现场,共同重温这段光辉历程。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郝黎,生动讲述了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省人民医院原院长罗征祥教授的故事。罗征祥教授毕业后来到省人民医院工作,便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最难、最复杂的心脏外科专业,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征途,带领团队开创并推动了我国心血管外科的蓬勃发展,创造并见证着多个“第一”,包括创建心血管病研究所、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和首例小儿人工瓣膜置换术,研发国产人工心脏瓣膜及辅助循环装置等,为无数人带去生命的希望。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学成归国的罗征祥教授致力于医学研究,他的团队深夜蹲守屠宰场,提取猪心瓣膜进行实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人工生物和机械心脏瓣膜,这一创举打破了进口瓣膜的垄断,降低了患者的手术费用,并显著缩小了我国心脏外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难能可贵的是,罗征祥教授并未为此申请专利,而是让全国所有医院都可以使用该技术。
陈耀真教授和罗征祥教授两位杰出医学家,生动诠释着南粤医学之魂,犹如灯塔,照亮了后辈前行的道路。
行走27万多公里山路,守护百姓健康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骆抗先教授团队成员及乙肝基层筛查点的驻村书记,分享了骆抗先教授在肝炎防治领域的感人瞬间。93岁的骆抗先教授,始终奋战在乙肝防治的最前线,四十年来矢志不渝,致力于摘掉中国“乙肝大国”的标签。在75岁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乙肝、帮助更多患者,他从零开始学习网络,开通博客做乙肝防治科普。即便在88岁高龄时,骆教授仍亲自带队深入农村,开展免费的乙肝筛查,并成功创建了可广泛推广的防治模式。在采访中,骆教授提到,在推广乙肝筛查的初期,他曾面临村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但通过持续的宣传和教育,他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重视,这让他深感欣慰。骆抗先教授团队成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志华表示,会继续跟随骆老的脚步,将“没有乙肝的未来”从梦想变为现实!
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大迳村卫生站医生郑仁才也分享了他的行医经历。郑医生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右腿截肢,需依靠拐杖行走。23岁的他成了大迳村的“拄拐村医。”30年来,他不畏艰难险阻,走遍27万多公里的山路,用坏了3辆三轮车,更换了20多副拐杖,始终坚持上门为村民服务。他说,自己没啥特别的,大病我不会看,手术我也做不了,但是能够在这个村子里,帮助到这些老人,很开心,很有意义。他见证了农村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并期望能继续为村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骆抗先教授和郑仁才医生的足迹,星罗棋布在岭南山水,丈量着生命的长度、健康的宽度,守护着百姓的安康与幸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制定首部中国主导的国际指南,发出中国声音
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深情讲述了祖国医学在医疗救治中的作用及在国际社会的出新出彩。在疫情期间,张忠德挺身而出,14次奔赴全国各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开展救治工作,成功救治了大量患者。其中,在云南瑞丽,他助力一名三胞胎孕妇顺利分娩,孩子被命名为感感、谢谢、党党,以此表达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张忠德教授还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贡献力量,并与多国开展广泛合作,让祖国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焕发新生。他说,从医30年,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医学的温度、厚度、广度和深度,讲好祖国医学的故事,我们都有沉甸甸的责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杜晓京详细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鼻咽癌国际知名专家马骏教授用科研推动医学发展的奋斗故事。38年来,马骏教授牢记“征服癌症、造福人类”的使命,始终致力于鼻咽癌的研究与治疗工作,建立了全球领先的鼻咽癌数据库,推动了国际分期标准的修订,实现了精准放疗技术的突破,验证了最佳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将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近90%。他还制定了首部中国主导的国际指南,实现了鼻咽癌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杜晓京表示,将以马骏教授为榜样,勇攀医学高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张忠德院长和马骏教授心胸如海,兼容并包,是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的卓越先锋,让中国医学在国际舞台熠熠生辉。
怀揣梦想,开启新征程
篇章《新程》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寄语中展开。钟南山院士展望了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蓝图,激励广东的医者们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矢志不渝地奋斗。
多位中青年医护代表走上舞台,讲述各自的梦想与追求。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孙硕医生立志守护好每一颗“中国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王颖护士长则誓言为建设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不懈奋斗;中山眼科中心的马金明医生希望为全球眼科事业奉献青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廖洋洋护士致力于征服癌症,为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广东省中医院的陈韵婷医生则希望深入挖掘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更好地服务人们的健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琰护士,梦想着在钟南山院士的引领下,继续为国家与人民排忧解难。
前行者步履不停,后来者朝气蓬勃,以赤子之心,践行对祖国的庄重承诺,践行守护健康的光荣使命,开启崭新征程。
节目最后,现场全体人员挥动手中国旗,与舞台上的广东青年医生代表共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粤卫信
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