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乾县公安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征集中小微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行为线索的通告》,引起围观。不少人质疑此举会对民企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捞钱”之嫌。对此,该县公安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该通告本意是保护小微民企营商环境,“可能是在表述上有点问题,让大家误解了”,目前已撤回该通告,停用举报电话。
民企内部腐败,历来备受关注。比如今年5月,央视曾披露一起大案:某电商平台一名运营人员,竟在短短一年间收受商家贿赂9200多万元,令人瞠目结舌。如今,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民企内部腐败绝非企业的“家事”,各类“蛀虫”不仅挖企业“墙角”,还会扰乱“外部”秩序、啃食公共利益。各地公安机关重拳出击,帮助民企去疴除弊,已是护航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反观陕西乾县,从征集线索到紧急撤回,一纸通告在网上兜了一圈,“出师未捷”反惹争议,既做无用功又丢面子,着实可叹。问题究竟出在哪?稍作复盘,至少有两点警示。
其一,不够“精准”。围绕优环境、稳经济,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在寻找自身的着力点。有些非经济部门,也纷纷在职权范围内出台政策举措,或推出有关服务,获得了外界认可。但也有些措施反响平平,甚至适得其反。为何?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准确把握痛点、精准对接需求。就像陕西乾县,一个位于咸阳西部的市辖县,当地中小微民企面临最突出的困扰是内部腐败吗?相关问题已经严重到这般地步了吗?倘若不是,如此煞费苦心征集线索,为的只是摆一种姿态、作某种样子?缺乏“用户思维”,空有“绩效意识”,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二,不会“说话”。公允地说,该通告出发点是好的,或有哗众之心,并无“捞钱”之意。再往前看,多地警方曾发布过类似通告,均未引起争议。因为它们不仅聚焦民企内部腐败,还征集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等线索——护企之心、一目了然。相比之下,该县专门“向社会征集中小微民营企业内部犯罪线索”,针对性过强,难免给外界打击中小微民企的印象。词不达意,把简单的事情闹得很复杂,甚至引发舆情,这就是“媒商”不够的表现。
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当前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乾县的案例再次提醒我们,会说话非常重要。领导干部也好,一个部门也罢,其“媒商”高低,不仅事关工作成效,更关乎单位口碑、影响当地形象。从接受采访到发布通告,理应站在公众的视角,提前把关、扫除“雷点”——避免造成误读、曲解,这本就是做好工作最基本、最起码的前提。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夏振彬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