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关于表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全国100个单位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非遗保护工作行业的最高荣誉,其中广东省共4家单位上榜,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全省唯一在列的区县级单位。
2006年起,荔湾便开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土壤。经过十多年的耕耘,荔湾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回看来时路,这一荣誉的背后有迹可循:
2012年至今,荔湾紧抓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挖掘申报,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2019年,荔湾获得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复同意创建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
2020年,荔湾完成《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起草编制,打开了区域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格局。同年,广州市首条非遗街区在荔湾永庆坊开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成立,这是广州市第一家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目前已发展为广州非遗项目最多、综合实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非遗行业公益性组织。广州玉雕协会、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龙狮协会等行业协会也先后成立,总吸纳非遗企业近两百家。
2022年,荔湾率先成立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首个、广州市第一个单独设编的非遗工作机构——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非遗管理专业干部队伍,切实推动了非遗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做标杆。同年,荔湾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印发实施《荔湾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该办法是国内各县(区)级单位中,传承人范围最广、扶持力度最大、涵盖内容最丰富的扶持办法;制定《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管理办法》《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申报程序、传承人申报程序、义务和权利,以及考核评估制度,保障了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将荔湾非遗项目管理与人才管理引入科学化轨道。
2023年广州市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在位于荔湾芳村的珠江钢琴创梦园开放,截至目前引入大师工作室共27家,成为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体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
2024年,借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落成的东风,荔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打造全省首个非遗城际活动品牌,以广佛同城发展为抓手,先后举办“广佛非遗周”“广佛万市大集”系列活动。今年,荔湾非遗数字平台正式上线,为荔湾非遗打造了数字阵地,数字化保护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非遗的展示手法与传播方式。
多个全市首个(前列)、全省首个(前列)乃至全国首个(前列),体现荔湾非遗保护工作的首创性、系统性、科学性,这份殊荣,是肯定,更是鼓励。
▎成功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
走进位于荔湾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水榭楼台之间,粤韵声声,位于露天园林的广福台总能欣赏到粤剧粤曲演出。据统计,2023年,广福台累计进行粤剧粤曲惠民演出1044场,其中,专业精品演出100场次,优秀私伙局演出944场,惠及群众逾113万人次。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荔湾,粤剧粤曲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广州市唯一一个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
近年来,荔湾不断创新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和培育的整体思路,2019年成功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从阵地打造、品牌打造、生态打造等方面营造粤剧粤曲的新生态,推动“南国红豆”更加根深叶茂。
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荔湾不断推动将粤剧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为展示、传承、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区域,实行夜间开放;积极推动文物藏品的活化利用;拓展文化外延,将戏台、剧场打造成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粤剧体验空间;用心运营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培养粤剧新生力量……
走出博物馆,在荔湾,粤剧粤曲更是一种生活和生态。荔湾依托区域内优势粤剧艺术资源,广泛开展各种辐射和影响三地的粤剧艺术活动,除了每年坚持开展的“粤剧嘉年华”“粤韵同声——粤港澳粤曲展演”“穗港澳粤剧日”等全方位主题展演活动外,荔湾还积极开展“华光师傅宝诞”“粤韵悠扬——粤剧粤曲私伙局大赛”“粤艺大讲堂”“微粤曲大赛”等粤剧民俗和群众文化活动,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红豆生辉——青少年粤剧大赛”“南国红豆、粤韵佳音——粤剧粤曲主题教育”“‘三元杯’粤剧粤曲比赛”等粤剧粤曲活动,不但推动了粤剧精品佳作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使得荔湾形成了面向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多维度的粤剧粤曲文化品牌影响力。
为不断优化粤剧艺术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荔湾还积极调动和鼓励广州文化公园、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湾湖公园、区文化馆、区青少年宫、区粤剧曲艺协会、八和会馆、广东粤剧銮舆堂、区内各街道文化站、区内各粤剧粤曲特色中小学传播基地和数十家私伙局等各条文化战线的积极性,推动“粤剧嘉年华暨百场粤剧展示进社区”,整体营造极具群众基础、广受市民群众欢迎的粤剧粤曲文化氛围。
▎推动荔湾非遗“大师涌现、精品众多、市场活跃、传承有序、群星闪烁”
技艺、医药、音乐、美术、体育、民间文学、民俗……荔湾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7名,所涉类目丰富多元,各级各类非遗传承平台46个,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近年来,荔湾区积极挖掘、申报、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打造非遗特色文化品牌,引导非遗集聚发展,探索非遗市场化,得益于多年耕耘,荔湾非遗已形成“大师涌现、精品众多、市场活跃、传承有序、群星闪烁”的文化生态。
非遗的显著特征是活态性。穿越历史长河,非遗走进了新时代,必然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能有新的活力。除了体制机制、政策、平台方面的大力支持,荔湾区对非遗的系统性支持,还体现在诸多方面:
南北联动,发挥非遗集聚效应。荔湾北片,位于永庆坊的广州首条非遗街区,依托庞大的游客群体,以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和体验研学为抓手,打造荔湾非遗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荔湾南片,位于珠江钢琴创梦园的广州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以充分的空间资源,打造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体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以“前店后场”的格局串联非遗的产业链条。
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以民俗类非遗为代表,近年来,非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应持续放大,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诸多现象级的“非遗➕旅游”热点。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荔湾大力发挥民俗类、技艺类、美食类等非遗的旅游带动作用,持续做好“荔枝湾·新西关”系列民俗活动,继以永庆坊为起点的“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路线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推荐为全国12条非遗旅游路线之后,荔湾还推出非遗美食旅游线路、非遗传统工艺旅游线路、水上非遗旅游线路等一系列主题游线,带动市民游客“玩转”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大力鼓励非遗传承人以及企业、社会面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及审美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文创开发、跨界合作、IP打造等。如引导广绣和采芝林药业跨界融合创造广绣中药香囊,成为非遗文创“爆款”,广彩省级传承人翟惠玲与其徒弟共同设计创作的广彩文创茶具《春曦》,获评2023年度“广东非遗手信”。
培育非遗品牌活动,持续助推非遗热度,推动非遗走近群众。荔湾策划推出特色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形成“广州非遗之夜”“繁华荔湾、美好生活”非遗过大年等精品活动,推出“非遗传奇”(彰显大师)、“创新集市”(非遗创新)、“青春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研学课堂”(非遗进校园)、“粤韵优扬”(粤剧粤曲)五大非遗系列品牌,实现非遗活动一年一亮点、一季一盛事、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此外,非遗知识产权讲座、暑期亲子非遗体验班、沙面艺术季非遗大师精品展、文化遗产日非遗大展演等数十项非遗活动,进一步强化荔湾非遗影响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高鹤涛、荔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