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时,伴随着五光十色的灯光秀表演,中山大学博物馆开馆仪式正式开启,一场“博物馆奇妙夜”随之“上演”。
中山大学博物馆是一座主要按“第一课堂”的创新思路建设的“教学型博物馆”。在开馆仪式上,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介绍,教学型博物馆的创新,在于打破传统展陈与课堂界限,将教学知识体系化呈现、展品教具化开放,把教学展厅打造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满足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博物馆式教学空间,服务人才培养。“它在策展理念、展陈思路及呈现手法上,都具有重要创新意义,这既是对博物馆展览现有认识的突破,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高松说。
据了解,中山大学从建校伊始就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实物教学,重视标本采集,理科学院的生物系、地质系,农科学院的农艺系、林学系、蚕桑部等都建有标本室,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建有民俗风物陈列室和古物陈列室,医科学院建有标本陈列室。中山大学曾在石牌校区规划建设博物馆,后因战乱停滞。经过全体中大人的不懈努力,中山大学先后建成孙中山纪念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矿物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医学博物馆、校史馆以及纪念故居等各类场馆。
为统筹整合中大各博物馆、纪念馆及相关藏品,有效发挥大学博物馆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色和优势,2018年,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机构,并在广州校区南校园筹建博物馆新馆。
目前,中山大学博物馆已开放了生命与健康教学展厅和陶瓷教学展厅两个教学展厅,此外,馆内还设有中山大学文物专题展,从中国古代文明、岭南历史文化、西南民族民俗三个主题,展现中山大学在中国民俗学、民族考古学、古文字研究和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的开创性及奠基性贡献。
“在百年校庆之际,新落成的中山大学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学校近百年来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将成为探索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松表示,未来中山大学还将继续建设更多的教学展厅,覆盖更多的学科领域,深度助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