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承办的“过去·现在·未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教学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开幕。
展览旨在展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最新教学成果,探索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新思路,推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方向。展出的120件作品,涵盖了七十余年来工艺美术学科数代教员和部分优秀校友、在校生的精品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的教学创作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展示广美工艺美术发展历程
开幕式现场,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魏洁表示,广州美术学院在工艺美术乃至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无论是课程的大胆探索实验,还是近年来在材料创新、技术融合等方面的积极尝试,都让社会各界感受到学院对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和前瞻性。
94岁高龄的著名漆画家蔡克振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主任,他回忆称,七十余年的历史中,始终证实着工艺美术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或缺。他还指出,工艺美术在方寸之间彰显了无可替代的人的价值;AI科技、3D打印等新技术替代不了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深入道德和伦理的思考,“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思维仍然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指出,本次教学展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不仅是对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工艺美术教育乃至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思考和展望。
走进展厅,中间展墙上的“大事年表”展示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介绍,广州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工艺美术系的院校之一,其工艺美术学科可追溯至1953年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组”。南迁广州后,广州美术学院于1958年正式设立工艺美术系,其后历经诸多演变;2018年12月,广州美术学院正式设立工艺美术学院,重续了广州美院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光荣传统与历史文脉。“这次展览希望能够梳理71年学科传统以及近年来我们学院的建设成果,并探索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性。”齐喆说。
71年来,著名工艺美术家、艺术家、教育家陈雨田、谭雪生、李立基、高永坚、尹定邦、蔡克振、曹国昌、全森、林蓝、万小宁等均曾担任工艺美术系领导,也涌现出了吴江冷、金景山、谭畅、邝声、黄政生、曾洪流、周锡珖、王受之、刘露薇、谢顺景、姬德顺、吴卫光、黄增炎等一批在各专业方向具有影响力的教授。本次展览涵盖了数代教员与部分优秀校友和在校生的作品,齐喆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品展,更是一个教学展,历代导师的作品均具有教学范例作用。”
展览现场
融合最传统和最现代的技术
展厅里,齐喆和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为观众们做了导赏。胡斌介绍,展览标题“过去·现在·未来”既反映了广美工艺美术学科的发展进程,也反映了工艺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展览展出了各种媒介的工艺美术作品,其中既有纯艺术的,也有反映艺术和社会应用关系的;既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还有数字数码的。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展览现场。”
胡斌还从“整体艺术”的视角解读了工艺美术,他认为,工艺美术承载了多元的艺术表达手段,为纯艺术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此外,工艺美术的媒介、艺术家来源、呈现状态是综合的、整体的,所有媒介手段都可以为工艺美术所用,在这个领域里的艺术家也是多元的、包容的。
导赏现场
“镶嵌非常古老又具有非常强的时代面貌。”齐喆介绍,镶嵌作品《天花无数月中开》《还不是烟花样的人生》表现的是烟火主题,是把古老本土重要材料做当代转化的案例。
齐喆《天花无数月中开》
漆壁画《星燃》选用了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大漆材料,用古老的材料表现年轻人对宇宙、对世界的看法。“这件作品体量巨大、完成度高,对工艺材料的掌握也达到了很好的水平。”齐喆认为。
陈瑶、陈永基《星燃》
“这件作品是广州美术学院唯一一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的作品。”《九州同心》由水晶玻璃切割和玉雕工艺组合完成,作品体量大,上层的多层玉雕球采用了广东牙雕鬼工球的工艺,每层都可以滚动,下层现代简约的水晶玻璃莲花采用了高科技的激光切割技术。“工艺美术跟新技术、新生产力、新材料、新加工方法紧密相关。”齐喆表示,这件作品体现了工艺美术学院积极主动地掌握现代科技。
《九州同心》
工艺美术是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类生活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艺术形式,积极地吸收和消化新兴的生产力和生产原料。齐喆指出,科技进步带来大量新材料和新加工工艺,网络营销模式的盛行带来工艺传播的根本性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迫使工艺的功能与形态随之改变,“工艺行业必然会从古老的传统形态中逐步剥离,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展览现场
工艺美术对新技术反应很快,能够有机融合最新的技术和最老的技术。“今天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省去很多手工的工作,但我们经常是结合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最传统的手工技术在创作。”齐喆说。
齐喆还认为,这个时代追求科技的极致,也向往手作的价值,“作为工艺美术教育者,要不断思考如何在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空隙中,以非规模化的形式保有一定存量。但非规模化并不意味着孤立和封闭,而是一种更加灵活、多样和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展览现场
走出学院、走向社会
“工艺美术学院依托并充分挖掘工艺美术的技术与材料特性,培养具有手工技艺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室内外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人才和具有当代艺术思维与观念的实验性艺术创作人才。”齐喆介绍,这次展览挑选的展品包括了三类人才的作品。
展览现场
壁画《乡皴法》是乡村马赛克的实践,作者回到家乡,将拆毁的废旧建筑材料、旧砖瓦石块重新切割组合,展示了乡村的自然山水风景,又把这样一件作品放在新建的美丽新农村的农居上,连接了传统文化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在乡村的保留。齐喆认为,这样的创作走出了学院、真正走到了社会,特别是关注到广大的乡村文化。
何彦润《乡皴法》
“广美工艺学院很早就尝试让作品走出学院、进入生活,而不是创作只放在美术馆的作品。”齐喆表示,对本土资源的利用并转化到生活中、把工艺的各种可能性融入公共空间,是广美工艺美术学院不变的传统。
胡斌也表示,工艺美术具有公共性、实用性,“工艺美术从一开始就切入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创作出来的作品是面向全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极具延展性,可以连接传统的资源,可以无限延伸到当代的资源中,可以从传统跨越到最前沿的领域。”
展览现场
当天下午,还举办了“作为‘整体艺术’的工艺美术”研讨会。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图/主办方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