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成广聚)11月1日,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举办“白云区生活垃圾分类暨装饰装修废弃物处置进社区宣传活动”。由各镇街代表等组成的参观团,先后参观了白云区云城街中海云麓小区、黄石街再生资源中心及新市街家装建废收集点。通过现场观摩体验,感受智慧科技在垃圾分类中发挥的作用,加深对垃圾收集、投放、清运及终端资源化利用的处理全流程的了解与认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白云区科协、区住建局、区水务局、区土地开发中心、区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及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一行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从“桶边”延伸至“云端” 破解社区垃圾分类难题
“恭喜您成为本次垃圾分类投放优秀居民,请继续保持。”在云城街中海云麓小区里,体验者们将垃圾投放进相应的垃圾箱内,旁边的喇叭声立刻响起。
早在2023年,白云区城管部门就率先试点了“云站桶”活动。“云站桶”由投放点的智能设备AI抓拍,以及社区志愿者在云端后台、手机小程序相互配合,能在线监督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志愿者们在云端可以为分类准确的“优秀居民”点赞,也可以将不正确投放情况反映给物业,物业将对不正确分类投放做出纠正,真正实现了将垃圾分类督导从“桶边”延伸至“云端”,有效缓解了人力站桶的难题。
目前,“云站桶”活动已经延伸至白云全区24个镇街179个社区,吸引了超2.4万名志愿者注册参与,活动举办超4000场。据白云区城管部门统计,自引进“云站桶”活动,每年节约资金近千万元,小区投放点日违规记录也从原来每个点位8.68宗锐减至0.1宗,助力社区垃圾分类成果显著。
中海云麓业主谢女士表示:“自从有了‘云站桶’,周边居民都更自觉、更主动维护起社区环境卫生。社区也会通过组织垃圾分类知识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居民将垃圾分类理念深植于心,促进正确习惯的养成,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互联网+废品回收” 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在黄石街再生资源中心,中心负责人向体验者们讲解了垃圾分类回收可产生的效益。作为实现垃圾再利用的关键一步,分类回收是实现“双碳”目标,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废品”,往往“藏”着很多宝贵的再生资源。
为实现垃圾分类回收流程全天候全流程监管,白云区城管部门利用便民服务小程序,推出垃圾回收分类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量、收运车GPS轨迹、终端处理点监控摄像头等流程可视化。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废品买卖,真正实现了垃圾减量的“零距离”服务。
据黄石街道市政服务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黄石街道依靠再生资源中心,实现了高值+低值全品类回收模式,并依托“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及回收流程,做到回收全过程可视化,真正实现了源头减量、废物资源化利用,目前每月可有效处理生活垃圾800吨。
根据白云区城管部门数据,仅今年,白云区分类回收处置低值可回收物超过4200吨,实现了从投放、收运到处置的全天候全流程监管,确保全区低值可回收物“兜得住、能处理、可再生”。
“空中城管”全监控 筑牢建废处置安全防线
装修垃圾和生活垃圾有什么区别?装修垃圾该怎么扔?
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装修垃圾处置需要,白云区城管部门在生活垃圾分类暨装饰装修废弃物处置进社区宣传活动现场,通过表演介绍、现场演示,向市民详细介绍了装修垃圾备案、收集、存储、运输及处置全过程;讲解装修垃圾系统工单逻辑与流程,演示小程序使用方式,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到装修垃圾规范处置的行动中来。
在新市街家装建废收集点,一台装备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宛如“空中城管”,对现场的装修垃圾处理区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监控。据了解,这台无人机具有先进的AI智能识别技术,可通过后台实时比对、分析和审核,将疑似建筑垃圾偷倒线索形成工单推送给属地镇街核查处置,能实现对整个处理流程的全方位、无死角监控。目前,白云区已建立五个无人机站点,通过应用无人机拍摄管理,有效缓解了家装建废乱丢弃情况。
为建立“源头备案、分类收集、临时贮存、规范运输、环保处置”的装修垃圾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白云区城管部门印发一系列文件,指导镇街和收运处置企业对临时收集点进行提档升级,引导房屋装饰装修工程业主和施工队做好装修垃圾处理备案和预约清运,推动集备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于一体的居民装修垃圾收运体系落地,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
在活动现场,白云区城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未来,白云区将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让“变废为宝”的奇迹在更多社区上演,为推动广州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贡献白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