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梗、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近年来,心梗、卒中等猝死事件的频发,让公众对两者的严重程度已有所了解,但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知晓率,仍显不足。
10月13日是第11个世界血栓日,为了推动公众提升对静脉血栓类疾病风险的认知,由 “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发起的“全国血栓防治宣传月”活动启动。广东省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防治联盟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党委书记、呼吸内科张挪富教授提醒,大手术或骨折创伤后,长期卧床,年龄大于60岁,癌症、化疗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易栓症家族史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务必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下肢疼痛、压痛、肿胀、发红,或不明原因的气促、呼吸急促、胸痛、心跳加快、咯血和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静脉血栓风险高,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类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前者是在下肢的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者是血栓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血管。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两者相互关联,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即发病30天内,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严重情况可表现为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若未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或皮肤及筋膜坏死。深静脉血栓在发病30天后进入慢性期,最常见的危害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主要表现为患肢的沉重、胀痛、湿疹等,严重的患者可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经久不愈的溃疡等症状。
而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可能移动到肺的动脉血管,并阻断肺动脉的血流,就会发生肺栓塞。肺栓塞不仅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包括急性右心衰竭、心肌缺血甚至合并心肌梗死,而且还对呼吸系统带来极大的危害性,部分患者易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进而造成呼吸衰竭,若伴有其他心脏疾病,可能导致肺梗死,引起胸痛,胸闷、咯血等症状,严重可危害生命。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急性肺栓塞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34%的患者表现为突发猝死性肺栓塞。慢性肺栓塞可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咳嗽等,最终可发展为慢性右心衰竭,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基于此,静脉血栓栓塞症可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8天,平均住院费用超过1.6万,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费用是普通住院患者的2.8倍。
由于静脉血栓发病隐匿,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漏诊、误诊,又被喻为临床上的“隐形杀手”。“大手术或骨折创伤后,长期卧床,年龄大于60岁,癌症、化疗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易栓症家族史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张挪富教授提醒,这些高危人群如果腿部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发红,或不明原因的气促、呼吸急促、胸痛、心跳加快、咯血和头晕等症状时,需警惕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规范抗凝,科学管理血栓相关共病
共病是多种疾病共存于同一人体的受损生命状态,血栓相关的共病与复合病是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例如,癌症患者因为特殊的身体内环境及相关治疗的刺激,发生血栓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数倍;孕产妇由于生理变化,成为血栓形成的高风险群体,面临的血栓风险是未怀孕女性的4-5倍;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及时管理与治疗,共病会增加疾病诊疗的复杂程度和死亡风险,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避免血栓相关共病和复合病及其严重后果,坚持规范的抗凝治疗必不可少。抗凝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对抗静脉血栓的核心,贯穿治疗全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
“目前指南优先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治疗治静脉血栓。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有固定剂量,无须常规监测,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疗效确切等优势,对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显著增加了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张挪富教授表示。
张挪富教授进一步强调,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和住院血栓高风险的患者,规范正确的抗凝治疗,可以影响病情的发展和结局,因此必须遵从医嘱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一段时期以及定期复诊,切不可因为症状减轻而随意停药或私自调整剂量与用法,否则将面临复发风险,严重者突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加强VTE防治能力建设,提升规范预防率
有数据显示,60%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在住院期间或者出院后30天发生。因此,开展院内VTE防治管理,乃至构建各级医院VTE院内防治管理体系尤为重要。“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被列入了2021年至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十大目标中。
张挪富教授介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18年开始就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相关部署开展准备工作。2019年在广东省卫健委的指导下,牵头成立广东省VTE防治联盟,随后在院内建立VTE防控系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医院全部住院病人都录入系统,医护人员根据录入资料来判断患者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及早识别早期预防,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我们医院是全国VTE项目办首批获评VTE防治十家优秀单位之一,目前经过5年的运行,院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接下来,医院将继续全力以赴,进一步完善VTE综合防治体系,通过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VTE防治工作的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张挪富教授表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