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城市记忆的延续。10月29日,由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南沙街道承办的传承与发展·南沙街道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在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服务中心举行。
南沙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欧阳健华,各职能局相关领导,南沙街道班子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各村居代表、专家、学者、商会代表、旅游推荐官以及群众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调研成果展与研讨会两大部分,综合展示南沙街道历史文脉探究活动的调研成果,并邀请考古学、民俗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南沙街道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情况,围绕“古遗址文化”“海防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等专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进一步理清历史文脉与赋能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文明探源
诠释“何以南沙”
自2024年9月起,南沙街道组织干部及文物、非遗专家学者深入调研11个行政村和具有代表性的梅山社区,对南沙街道文脉进行普查梳理。
作为南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街道丰富的文化脉络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将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相连;蕉门水道矗立的炮台,见证了海防的风云变幻;东瓜宇村静谧的天后宫,守护着渔民的信仰明灯;金洲山遗址、广隆村遗址、白藤滘遗址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多彩传说,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更在岁月的长河中铭刻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蕉门炮台遗址
△广隆村
南沙街道原属珠江口古海湾的一部分,从岛丘错落的浅海区逐步演变成三角洲。
南沙的称谓与沙田的形成有关,唐代南沙为船艇锚泊的海湾,故名曰“南湾”;宋时这里已初成沙洲,此地被称为“沙埠”;元、明时统称“沙埔”;后因其在黄山鲁之南形成大片沙洲而称为“南沙”。
目前,南沙街道有12处不可移动文物,4处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传统风貌建筑,5处遗址群,4项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63棵古树名木。
文旅融合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研讨会上,欧阳健华强调,南沙街道具备了地理环境优越、历史底蕴深厚、勇立潮头、开放包容的品质和特色,希望南沙街道能进一步提炼好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脚踏实地地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瑰宝,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南沙街道相关领导表示,南沙街道将在南沙开发开放全面展开的大好形势下,通过历史文脉的挖掘整理、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文旅线路的精心规划、文体旅商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文化力量融入到经济发展中,让南沙街道的文化得以传承,并在新时期孕育出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迸发出更大的正能量。
国家一级作家、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应枫也介绍了南沙街道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与节庆仪式,并探讨了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可能性。
在南沙区大力调结构促转型,调动一切资源拼经济、抓产业的大背景下,南沙街道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把文化资源、文化力量融入到经济发展中,融入到中心城区和活力之城的建设中,融入到干事创业的激情与热潮中,进一步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文字:邱嘉瑜
通讯员:南沙街道
图片:通讯员供图、资料图
编辑:张瑨欣
校对:胡霞霞
二审:梁思静
终审:李立志、黄增才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