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乳腺癌占全部癌症新发数量的11.6%,位居第二;乳腺癌死亡人数以6.9%的占比排名第四。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数据显示,我国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仅为20%,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年,而总体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83.2%,这提示着乳腺癌的早诊早治才能带来更令人满意的治疗结果。
哪些日常行为对乳房、乳腺更“友好”?
如何尽早发现乳腺癌?
查出乳腺结节,能否一“切”了却恐惧?
需要手术时,微创还是开刀好?
靠谱解答来了!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杨梅教授接受广州日报“乳癌大咖说2024”专栏的特别邀请,就乳腺癌的发现、诊治与预防三大方面进行科普。
发现乳腺癌
体检比“看”更可靠
第一问:乳腺癌可以从外表/外观上看出来吗?
这是杨梅教授常常要回答的问题,答案却是“不一定”。
“乳腺癌早期,通过不会引起皮肤表面明显的变化,自然看不出来”,她介绍,到了中期、晚期,可能会出现摸到肿块,有一些乳头溢液,乳房表面有橘皮或酒窝状等,肿瘤越往后发展,这样的异样就越容易被看见。
门诊时杨梅教授不时碰到有女性,瘤子已经长至5厘米,但患者一脸懵:“怎么看不出来?!”受访当天杨梅教授刚给一位女孩子做了乳腺肿瘤手术,肿块达20厘米,穿戴齐整时都已经看得出左右乳房不对称,“重视异样,比发现异样更重要!”她感叹道。
在杨梅看来,专科检查、体检比“看”更可靠——合适的、规范的检查可以发现1厘米以下的肿块,越早发现乳腺肿瘤,治愈率越高,真到了靠“看”就能发现的中晚期,发现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超声+钼靶提高检出率
第二问:哪些医学检查手段可揪出乳腺癌?
杨梅教授介绍,乳房是一个浅表器官,在所有癌症检查诊断里,乳腺癌检查算是做得又好又简单的,乳腺超声检查+钼靶检查即可达到很高的检出率。不过她提醒,这两项检查有对应的适宜人群。
具体来说,乳腺超声检查没有辐射,几乎所有人群都可以做;脂肪型乳腺或超过40岁后乳房以退化脂肪为主,做钼靶检查就比较合适,反而年轻女性乳腺较为致密,钼靶检查效果一般。
而有些人问及的乳腺核磁共振,算不上是一种普及性乳腺肿瘤筛查方法,一方面是费用较高,另一方面多用于彩超、钼靶结果有可疑,进一步分辨评估乳房内各种软组织。
需要提醒的是,要年度检查时如乳腺超声检查或钼靶检查结果有异常提示时,应及时到乳腺专科进行更详细的专科临床检查。
“乳房自检指南”来了
第三问:有没有便捷有效的“乳房自检指南”?
除了到医院检查、年度体检,在家做乳房自检也被视为有效的乳房健康管理办法。杨梅教授给出了一份“乳房自检指南”,包括了视诊、触诊两种方式。
视诊:采取坐立位,双手下垂,观察双侧乳腺的外观是否对称,色泽是否正常,皮肤有无局部红肿、凹陷、破溃,乳头有无变形,是否存在乳头凹陷等。
触诊:采取平卧位,保持放松,中间三指并拢,放到对侧乳房上,沿顺时针方向用指腹轻压并滑动检查,触摸乳腺是否存在肿块,还要触摸腋下,因为乳腺癌最常转移之处正是腋下淋巴结。如果触诊过程中感觉到“坑坑洼洼”或者有“卡住”的感觉,应尽快就医。
要提醒的是,触诊强调是触摸而不是捏。曾经有一位中学生来找杨梅教授:“我两边乳房都长了好多肿块,怎么办?!”一问才知道,她触诊手法是捏,正在发育中的腺体手感发硬,紧张之下她还天天捏,手法错误导致了自我误诊。
治疗乳腺癌
4级5级乳腺结节要及时就医
第四问:查出乳腺结节了,该怎么办?
很多女性在拿到体检报告时试图“弄一个明白”,尤其是在查出乳腺结节时。杨梅教授并不建议过分盯着那些数字、文字描述,甚至到处查询,造成紧张、恐慌。
其实按照乳腺结节的BI-RADS等级,1级、2级基本没问题,最多见的是3级,结节也一般是良性,只有在提示为4级、5级才提示有恶性的病变,需要就医。
“总是有人问,3级就是说有结节了,虽然大部分是良性,但3级会不会很快发展成4级甚至5级?其实3级可能一辈子都是3级,不会变成4级。”杨梅教授直言,如果女性超过40岁,就加做一个钼靶检查,或者请乳腺专科医生判断血流信号民、边界与形态等,而不要简单说“超过1厘米了,做掉吧!”事实上,杨梅教授经常在3级彩超结果里发现一些小于1厘米的早期乳腺癌,所以医疗决策并没有那么简单,是靠临床经验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
她再以一个病案举例:23岁女性长了很多个瘤子,属于多发乳腺结节,手术切除了其中1个长得较大的,母亲问“为什么不把结节全都做掉?”但医生的考虑是患者可能本身就是容易长结节的,切干净以后还可能长,创伤、将来的哺乳问题等都要考虑,“排除有进展风险的以及影响生活的,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杨梅教授说。
三种情况,听医生的
第五问:哪些情况出现时,良性结节也建议手术切除?
另一类情况是有的女性不理解“既然报告说是良性结节,医生却建议我做手术”。其实,良性结节里有3种情况出现时,乳腺科专家是建议进行手术的。
第一种情况是肿块进行性增大。杨梅教授当天所做切除20厘米良性结节的手术,瘤子仅半年就长成小篮球般大小,长得过快、过大,影响外观的同时,膨胀性生长还压迫了周围的正常组织。
第二种情况是有乳腺癌家族史。虽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家族性乳腺癌的比例仅为5%-10%,但如果患者的外婆、妈妈、姐妹、阿姨等有人患乳腺癌,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需要高度警惕。比如患者家族有BRCA基因突变,那么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此时患者乳腺实性肿块可能仅几毫米,也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这种情况手术病理常常证实为癌前病变。
第三种情况是准备生育的女性如果发现良性结节,如果肿块大于1厘米,哪怕BI-RADS分级是3级,也应在怀孕前尽快进行手术切除。这是因为,考虑到女性怀孕时出于孕育胎儿的需要,孕期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会升得很高,特别是人工辅助生殖,可能刺激乳腺结节生长加快,甚至是快速长大,相当于埋下孕期不定时“炸弹”,及时处理可尽量减少风险。
微创与开刀各有“性价比”
第六问:微创还是开刀,手术如何选择?
在杨梅教授看来,随着医学进步,乳腺癌手术越做越小,越做越好,手术种类也多,是不是做手术,做什么样的手术,具体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医生的专业建议。比如最基础的,根据肿瘤的大小、肿瘤的位置等来确定选择微创还是开刀。
对于较小的乳腺结节或良性肿瘤,如果位置适宜且患者追求美观,微创手术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体积比较小的乳腺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尤其是多发小结节,定位更加准确,进行微创手术,高频彩超下,深部病灶及直径仅5毫米的微小肿瘤亦可准确切除;切口瘢痕小,仅绿豆大小。值得提醒的是,由于微创手术无法进行内部止血只能压迫止血,所以术后有发生血肿的可能。
而对于瘤体较大、位置较深或已经确诊为恶性的乳腺疾病,开刀手术可能更为合适。开刀手术可以彻底将肿块切除干净,且方便止血。但由于开刀创口较大,所以术后形成的瘢痕就会比微创大。
“我们常说,多大的瘤子就有多大的创伤,微创是‘打隧道’,外表伤口小但里面不一定。”杨梅教授说,如果瘤子离大乳管集中的乳头近,瘤子又不深,那开刀更有“性价比”。
避免血肿有关键两点
第七问:乳腺手术后该如何护理?
杨梅教授建议,乳腺手术后,患者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按时服用止疼、防感染等药物,还要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患者特别惧怕的术后血肿问题上,她提醒微创术后胸衣穿三至五天;乳腺癌手术两周内复查,胸衣穿多久要根据病情而定。
“手术将瘤子拿掉了,形成一个水塘般的洞,周围有血清等渗进去,将胸衣穿紧就是将壁压贴好,洞小了才不会形成血肿。”杨梅教授说,术后上肢活动也要注意,幅度不要过大,避免拉开伤口。
预防乳腺癌
增强抵抗力来呵护乳腺健康
第八问:哪些日常行为对乳房、乳腺友好?
没有疫苗,更也没有完整机制可预防乳腺癌,在杨梅教授看来,呵护我们的身体,避免降低机体免疫力、抵抗力的良好习惯,能帮助提高乳腺健康水平。她给女性朋友提供几条建议:
1、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熬夜,警惕药物、辐射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
2、通过运动增强抵抗力。非常忙碌的杨梅教授挤不出专门的运动时间,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她建议有条件的女性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打球等方式,每天运动约半小时;
3、多晒太阳,帮助女性补钙;
4、饮食上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蔬菜水果摄入,避免食用可能含有高雌激素的食物和保健品(例如甲鱼、蜂王浆、燕窝等),以减少对乳腺的潜在刺激。
须高度重视癌症家族史
第九问:哪些人群更需要警惕乳腺癌?
一、有癌症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病高危因素,包括与妇科或内分泌相关的乳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等,有明显遗传倾向的肝癌、肠癌等,“基因与遗传是导致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考虑年龄因素,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是45-55岁,总体而言40-60岁发病风险是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
三、肥胖女性要更警惕乳腺癌,脂肪可转化为激素,激素水平越高,越容易诱发,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中高达六七成呈现激素依赖性。
需要提醒的是,激素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症等,但更年期女性进行激素治疗,可能导致乳腺癌的患病率增加。为了确保安全,补充雌激素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并且应该坚持每3个月至半年在专科进行一次乳腺检查,以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40岁前开始乳腺筛查
第十问:女性如何安排乳腺筛查?
杨梅教授提醒,远离乳腺癌,早筛早诊早治非常关键,建议女性重视健康体检。40岁前开始乳腺筛查,推荐每1-2年进行1次彩超检查;建议40岁以上每年进行一次彩超+钼靶检查。有乳腺癌家族史应该每年做乳腺核磁共振,抽血查遗传基因,如果已经40岁以上且乳腺有结节,建议每半年做一次筛查。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