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言“琦”谈|一打工就心累?职业倦怠不能仅靠自我疗愈
互联网上,“职业倦怠”一词频繁出现,引起打工人“狠狠共鸣”。一到周五心就飞,一到周日心就衰,“打工没心情”“工作没动力”成为常态。
职业倦怠,即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身心疲劳状态。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正式将其从一种情绪反应或偶发的心理波动“确诊”为一种疾病。
探究其病因。个体层面,个人如果达到了一定的职业水平,或者长时间从事某一项工种,那他的热情就容易“褪色”,产生厌倦感。而组织层面,一旦个体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之间的天平失衡,就易诱发职业倦怠。畸形加班文化、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不公平的职场环境等等,休而不息,人的精神状态如同一根张而不弛的弹簧,最终会失去弹性。
面对职业倦怠,有人说,离职是最好的“医美”,但这样的“医美”一来成本太高,二来难以治本,离了这个职场还有下一个。有人又开辟了新思路——精神离职,即身体老老实实上班,精神彻彻底底放松。但说到底,这不就是“摆烂”和“摸鱼”吗?何况,一旦“身体在场,精神离场”成为常态,再想进入工作状态就难了。
当职业倦怠袭来,治本之策在于积极应对。个人应打破舒适圈,重新规划未来,为日常工作注入新意。而企业和社会则需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建立健全正向反馈和激励机制,确保员工付出被尊重、认可;同时,强化工时制度,保障休假权利,让员工以饱满精神投入工作。
策划/龙成满 练洪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庹亚男 刘芳妤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紫凤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闫琦 邵权达 刘芳妤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芳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芳妤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