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何镜堂院士:环境为本、产业为核、人文为魂,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
2024-10-25 19:21:07
广州日报新花城

10月25日,广州市旅游发展大会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引领区)建设推进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分享了他对广州旅游发展和引领区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image.png

既要认识老城市历史,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何镜堂表示,广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古便是战略要地与多元文化交汇点,作为千年商都,清中期以一口通商的盛况成为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近现代更发展为中国南方工业聚集带。其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众多,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变迁,承载了中国近现代改革开放创新的历史价值。自秦设政权,广州历经2200余年中心不改、城址未移,放眼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独树一帜且多元的岭南文脉在广州绵延赓续,从未断绝。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老城市新活力”?

何镜堂认为,“老城市新活力”阐明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实现内涵式与时俱进。“这强调了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认识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等优势和魅力,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环境为本、以产业为核、以人文为魂,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2022年,广东省委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并作出了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重要决策部署。引领区的提出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基于省委部署的四大定位,广州市将引领区的定位进一步深化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高地、世界级珍稀温泉康养胜地、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标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典范,推进以引领区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转化环”与“综合服务赋能环”的“两环”建设。

何镜堂建议,通过“以环境为本、以产业为核、以人文为魂”的格局,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以环境为本,系统梳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引领区本底资源优势。同时明确区域生态承载量及开发总量、可建设与不可建设用地等开发边界,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以产业为核,将广州优质的生态、健康、文化产业资源统一纳入谋划,最大化实现集聚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以人文为魂,融合传统与现代,在尊重地域性、弘扬文化性、体现时代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美丽宜居的当代岭南新风貌。激活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力与公共属性,实现环境、产业、文化的综合提升。

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

“百千万工程实质上是对乡村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全面提升。目的是实现田园诗意生活栖居的现代化,重构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居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何镜堂期待,依托百千万工程,探索岭南城乡融合的当代生产生活的新范式与田园诗意栖居的现代化路径,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

“45岁时,我从北京回到广州,在广州生活了四十余年。广州历史悠久,也开放包容,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彼此融通。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希望我们能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广州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做好,实现文明赓续、老城焕新。”何镜堂说。

他看到,广州已经拥有了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基础,包括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常住人口为旅游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长的旅游人群,为旅游业“长红”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不竭动力。

为旅游发展提三条建议:创新驱动、协调融合、绿色导向

就持续推进广州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何镜堂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以创新驱动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创新发展要多管齐下。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旅游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旅游产业链的竞争力,打造智慧旅游新业态、新空间。开拓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营销渠道,支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推动旅游业向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是以协调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融合特性,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坚持城乡协调联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旅游业可以与其他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研、学等旅游要素均衡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发展和提升城乡创新能力。

三是以绿色导向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必要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确保产业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保护要求,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还要强化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通过环保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监督,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旅游行为。要优美的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持自然风光的原始魅力,为游客提供更加真实、舒适的旅游体验,使旅游业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旅游不该仅仅局限于流量,更重要的是将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加深刻全面的呈现给大众,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系统性的提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何镜堂期待,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将广州塑造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岭南特色与国际风范兼具的当代都市名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陈薇薇 罗磊 夏铭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