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建筑遗产展新貌,岭南画派纪念馆重启在即
2024-10-24 11:27:13
广州日报新花城

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有一幢白色建筑颇为引人注目,建筑沿方塘而筑,构成方塘水院,富有岭南庭院画意,门前一对弧形梯级旋转而上,在校园内别具一格。这便是建成于1991年的岭南画派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经过数载升级改造后,它将于10月24日下午正式重新启用,以新的面貌面向公众。


岭南画派纪念馆新貌抢先看↑

以画派命名的纪念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成于1991年,承载着纪念20世纪高擎“国画改革”大旗、发出“艺术革命”先声的岭南画派这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个重要的画派,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广东籍中国画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是这个画派的开拓者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二高一陈”高扬“美术革命”的旗帜,倡导“新国画”运动,致力于美育和美术新思潮的介绍、宣传,引领中国美术进入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时代。

三十多年来,纪念馆珍藏、保存和建立了诸多海内外岭南名家的作品、手稿、图像、文献等“艺术档案”,并积极拓展学术交流、展览的输出路径,通过研究、出版、展览等充分挖掘近现代以来的艺术线索,形成较为系统的岭南画学研究平台。


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厅

建筑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纪念馆由岭南建筑名家莫伯治与何镜堂共同设计监造。据悉,在设计纪念馆时,他们将岭南画派在艺术上反对临摹仿古、注重写生并吸收一些外来画法的特点,运用欧洲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同时融入了传统岭南建筑常用的手法,使纪念馆成为一幢构思独特的建筑创作。

建筑整体以白色为基调,由居中的主馆及副楼两部分组成,各抱地势,沿方塘而筑,构成方塘水院,富有岭南庭院画意。主馆一侧临水而筑,另一侧倚楼而建,外部轮廓是流畅的曲线、壳体及壁面构图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如火焰似城堡式的门亭典雅别致,寄寓了岭南画派折衷中外、不拘一格的精神。


岭南画派纪念馆外景

纪念馆曾荣获“鲁班奖”,著入《中国建筑史》,并于2019年被列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建筑”、2023年被列入“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老馆新用”“小馆精用”

“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广州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岭南画派纪念馆于2020年立项进行升级改造。随着‘岭南画派纪念馆及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全面竣工,纪念馆展厅也即将重新启用。”纪念馆重启之际,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升级改造项目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历史修复与现代化改造,在确保历史风貌得以保留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活力。在何镜堂院士的指导下,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院长伍端教授主持这项升级改造的设计任务。改造延续了原建筑师莫伯治院士的设计理念,既反映了岭南文化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下沉广场设计转化成开放的场域空间,打通了城市与岭南画派纪念馆之间的区隔,融入城市肌理,展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岭南画派包容、开放和创新的精神,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感受艺术的文化场所。


岭南画派纪念馆外景

“一大批使用年份较长的美术馆,虽然有丰富的藏品与厚重的历史,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设备陈旧、空间窄小、人员不足等。而这些均需要我们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开拓办馆的创新思路,打破原来的运营局限,方能获得长足发展。”李劲堃表示,如何在历史沿革、历史积淀、历史影响力的中小型美术馆中,实现专业、专项的升级改造,实现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变革提出的要求,更是当下展陈业态改革的一种尝试。

“岭南画派先贤‘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精神始终启迪后学革故鼎新,纪念馆将积极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在新时代的新可能。”李劲堃说。


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厅


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厅

新展以研究文本为线索

展馆重启之际,纪念馆策划了“从头越”系列展览,共展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等珍贵原作108件。

“本次展览,我们以‘从头越’为主题,以两个研究文本为线索。”李劲堃介绍。

“溯本求源——以岭南画派纪念馆历史文献为线索的文本考察”部分,通过逾万字的文本、逾千件文献和图片,追溯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和岭南画派纪念馆建馆的历史脉络,以此向推动20世纪中国画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前辈们致敬。


展览现场

“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部分,则通过考察黎雄才、关山月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写生的经历,研究岭南画派“行万里路”的写生实践与中国画变革实践。该部分将研究文本作为重点,呈现了超过40000字的文本、300多件文献资料、近1000件作品图片、100多件影像资料。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我们将研究文本作为重点,把文本中所引用的文献、书目、原作、手稿、图片、视频等佐证资料进行展陈,把文本研究形成过程中发现和使用的大量素材,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李劲堃表示,纪念馆将把此次展览作为开放性讨论的课堂空间,邀请各方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讨论,期待在阅读展览及众多的第一手资料中,引发更多的思想火花,形成新问题、新线索,以启发纪念馆未来的研究方向,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图/岭南画派纪念馆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