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言广语 | 暴力催收何时休?
前几日,澎湃新闻一篇“卧底催收公司30天”的新闻,再次将催收行业的乱象推向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暴力催收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催收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恐吓、骚扰、侮辱……一众令人触目惊心的操作,对于涉事几家催收公司来说,基本已成“家常便饭”。我们常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以上种种,有不少属于“软暴力”催收行为,显然已经超过了法律允许的合理限度。
催收在灰色地带越走越远,很大一个原因是多方“失守”。一些金融机构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但又往往只当“甩手掌柜”,不对催收的“非常手段”予以约束。而为了达到回款率标准,催收员“打擦边球”的行为比比皆是,公司也少有惩戒甚至还鼓励学习所谓的“技巧”。行业内也因此形成了恶性竞争,手段多、回款率高的催收公司反而蒸蒸日上、生意火爆。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已经提出了诸多规范要求。但从现实来看,要将规定落地落实,仍有一段路要走。除了明确有关催收的国家标准,还必须强调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不能任其将催收业务一甩了之。对于没有履行好监管责任的机构,有必要加大惩处,倒逼其合法合规开展催收业务。
欠钱不还固然有问题,但不择手段、毫无人性的暴力催收也同样不可取。让催收回归其应有的合理范畴、合法轨道,才能真正构建起良性的金融环境和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文案/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皇甫思逸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