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面向2035,广州这样建 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
2024-10-18 07:23:14
广州日报新花城

近日,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为广州赋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定位,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产出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成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企业。


“活力创新轴”北段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资料图片)。 

面向2035,广州将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四个服务”,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力的科技创新强市为目标,不断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打造与广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创新体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活力创新轴”: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

科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前瞻性预判科技创新对城市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广州的发展尤为重要。

《规划》提出打造“活力创新轴”,将它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

莫伟浓20190331 航拍 广州科学城 云端绿道.jpg

广州科学城 云端绿道 

“活力创新轴”北段,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江城片区、南香山片区、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平台,通过核心企业、科研机构、高新科研院所带动科技研发与智能制造联动发展;中段包括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生物岛、创新城、莲花湾地区等重要平台,重点推进总部服务、数字经济应用与高校科研转化的深度融合;南段包括南沙庆盛、黄阁、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及万顷沙等重要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的布局,共建基础研发和前沿科技的开放合作平台。

如今,这条纵贯广州南北的“活力创新轴”上,一朵朵科技之“花”已次第“绽放”。

轴北段,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国内首款宽能高纯锗探测器,中心还聚焦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医疗机构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3项。

轴中段,广州实验室组织研发的6款药物获批上市,其中沃蓝安安是国内首个被批准可通过免疫原性桥接临床上市的疫苗产品。而“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也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

轴南段,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揭牌,定向促进学校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广州正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为主要抓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面向2035,广州将着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活力创新轴”建设,形成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4个创新功能服务区,以及生物岛、天河智慧城等重要创新节点,推动广州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赋能更加充分、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卓越。

邱伟荣20200511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航拍琶洲核心片区.jpg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广州打造的“活力创新轴”将深度衔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以下简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资源协作,联动“黄金内湾”东西两岸创新格局,带动粤东西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如今,这条科技创新走廊上,境内外科研力量的深度协作正越来越顺畅。

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并在广州发起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得到国内外科学界广泛响应和支持。这是继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发表后,破解人体构造“天书”的另一个国际科学计划,将为人类健康管理、疾病精准防控诊治以及科学康养提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目前,“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已与近20个国家(地区)的45家机构达成合作,落实国际出资逾55亿元。

在广州实验室内,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用境外科研物资做着实验。广州市试点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2023年先后印发两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为纳入清单的动物干细胞等29项物资建立快速通关机制,实施优先办理检疫审批、单证审核、检查等系列便利化措施。这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

广州还不断优化全球尖端人才引进机制,开展高层次人才出入境便利通关保障工作试点。截至7月底,在穗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两类合计1.66万人)比2023年末增长5.5%。广州还实施了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研究生引进计划,目前来自英国伦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全球排名前列高校的6位人才作为首批留学人员代表已进驻“人才驿站”。

面向2035,《规划》指出,广州将优化利用海鸥岛,协同南沙新区、联动狮子洋两岸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战略节点,积极搭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支撑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坚持科技战略性地位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市科技局介绍,未来,广州将坚持科技的战略性地位,突出“四个面向”,强化“四个服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路径。

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广州将强化科技创新强市建设的任务导向,研究编制“广州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指标体系”,形成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发挥好市委科技委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的统筹、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协调、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管理、科技管理工作的协同联动。

服务产业创新方面,广州将进一步健全“创新联合体”建设体制机制,深化企业“出题”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模式,打造若干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企业投入+财政支持”的方式,将财政支持落实到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开展联合攻关。

服务成果转化方面,广州将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面向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实验室、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机构,探索通过“五个一”(即围绕一个科研团队,遴选一批科技成果,设立一支基金,建设一个园区,配套一个服务专班)打造一批成果就地转化典范。支持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环大学城科技创新转化园区、生物岛实验室、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等开展不同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

服务创新生态方面,广州将进一步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修订《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管理办法》,成立广州科技创新基金,引导设立更多种子基金(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概念验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完善科技信贷制度,打造科技信贷专属品牌“穗科贷”。健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制定科技保险专项支持政策。广州还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实施“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通讯员:穗科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莫伟浓、邱伟荣 通讯员:贾自豪、方俊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廖黎明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