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第一三七期
麓湖,古时又称玉液池、金钟塘,位于昔日的甘溪谷地,清澈的山溪在此汇聚。这一片美丽的土地是镶嵌在白云山南麓的璀璨明珠,却也曾饱受水患困扰。终于在1958年,广州数万市民齐心协力挖湖筑坝,不仅成功地平息了洪患,更为广州市中心增添了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胜景。麓湖的历史见证了广州治水史的变迁。从水塘、烂泥沼到如今的人工湖、公园,这片土地与广州市民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成了市民赏花、观鸟、登山、乐水的好去处。麓湖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甘溪谷地山溪汇聚
上塘下塘建池蓄水古称玉液池或金钟塘
从繁忙喧闹的恒福路转入麓湖路,不过短短几分钟的路程,便仿佛穿越到大隐隐于市的“世外桃源”,一个波光粼粼的大湖映入眼帘,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湖畔,马尾松与落羽杉亭亭玉立,以温柔的姿态“拥抱”着清澈见底的碧水。耳边,是清脆悦耳的莺啼鸟鸣,深吸一口气,尽是泥土与草木的清香。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心灵也得到了洗涤与休憩。
今麓湖一带古称上塘,元代又名玉液池、金钟塘。《元大德南海志》载:“番禺县有玉液池,一名金钟塘,自西竺至此塘,多潴水也,故上塘村、下塘村之名犹存。”清初时,这里又被称作金液池、金钟池。西竺即西竺山,在越秀山南麓一带,潴水是蓄水的意思,说明在古代,这一带就有了蓄水的功能。
麓湖
翻开历史长卷,你会发现,广州两千多年的古城格局与一条古老的水道息息相关。古代的广州,山环水抱。无数山涧形成蒲涧清溪,从白云山飞流直下,因水质清寒而味甘,故称甘溪。甘溪向南流经今濂泉,再折向西南,过今广园路,到上下塘。这一带古时为甘溪谷地,上塘在今麓湖及横枝岗一带;下塘则在今北至麓湖公园,南至环市中路,东至麓湖路,西至下塘西路、童心路西侧一带。溪水汇入上下塘,随后掉头,在越秀山东麓一分为三,东支是文溪的主流,流经今小北路、旧仓巷一线,注入珠江;西支是文溪的支流,注入古西湖,再汇入珠江;北支沿越秀山南麓西流入古兰湖。东西水道之间的一处高岗成了广州史上第一座王城——赵佗城的选址之处,两条水道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在古代,这条源自白云山的水道为广州城里的居民带来了丰盈的淡水,是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在这条对广州城有着重要影响的古水道上,上下塘是必经之地。
历代疏浚兴修水利寻求城水共生共存
广州自建城以来,一直寻求着城水共生共存之道。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征和年间,交趾刺史罗宏开浚甘溪,引水入上塘、下塘,并建池蓄水。这可能是广东历史上第一宗水利工程建设,也是“疏浚甘溪”最早见于史册的记载。
三百余年后,甘溪淤积,尤其秋冬季少雨,海水倒灌,当地居民面临着喝咸水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三国时期的交州刺史陆胤主持了甘溪的疏浚工程,还在今越秀北路与小北路相交处西侧的越秀山东南麓一带低洼之地建起了甘泉池,不仅满足了居民的饮水需求,还能用于农田灌溉和航运交通。之后,唐代的岭南节度使卢钧继续疏浚甘溪。
麓湖碑
唐代时文溪水道宽阔,是广州的航运要道,数不清的船只从这里出发,再进入珠江,去往各地。到了南宋,随着玉带濠的开凿分流以及原水道淤涨成陆,文溪东支水和西支水与珠江断开,分别流入广州的东濠和西濠,再南流汇入珠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城市向东扩展,城市东侧的东濠涌成为护城河。明成化年间,小北门以北的文溪之水被引入东濠涌,文溪改道,不再穿城而过,而是成了东濠涌的一部分。
尽管历代都在甘溪流经之地兴修水利,但水患问题并没有解决。白云山南麓地势陡峭,雨量集中,加之风化剥蚀严重,年长日久,水患威胁日渐严重。在清代,每逢暴雨季节,这里常有水患,尤其是清道光癸巳年(1833年)夏季的一场大洪水:连绵不断的大雨使得白云山山洪暴发,洪水从上下塘倾泻而下,自小北门汹涌入城,一瞬间“人家十万羊城居,一朝巨浸半丘墟。冲墙倒壁压街巷,红颜白发填沟渠”,造成了惨重损失。
筑坝蓄洪鸟语花香
红线女为数万市民鼓劲
六十五天筑坝蓄洪护安澜
秋日的阳光下,麓湖宁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这个景色优美的湖泊,在60多年前还是饱受水患的沼泽地。尽管历代都进行过水治理,但麓湖地区的水患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一带仍然是一片洼地,周围杂草丛生。雨季时,山洪一暴发,登峰路、豪贤路、游鱼岗一带的住宅和农田就会遭殃。“如果‘河涌仔’突然集体缺课,那不用多想,一定是河涌水漫上来了,大家忙着把杂物搬到屋顶高处;水性好的大人个个出动,穿着短裤,去捞水浮柴……”从这样的回忆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于水患的恐惧和无奈。
麓湖睡莲
为了根除水患,195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号召市民义务劳动,兴建水库。亲历者张润女说,数万市民涌向城市的低洼地,参加热火朝天的“星期六”义务劳动,青年学生和职工是主力,他们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为了鼓舞士气,粤剧名角红线女还站在游鱼岗高地上演唱,为劳动者加油鼓劲。
1958年2月25日,麓湖水库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7月底建成开放,全程只花了65天。人们在游鱼岗一带筑坝蓄洪,建成了广州第一个大型人工湖,挡水大坝高达9米,源于白云山的6条山坑水全部汇聚于此。如今麓湖的正常库容是41.75万立方米,最高可达86.35万立方米以上,历经数百年的水患终于根除。
回首往事,张润女激动地说:“我们凤鸣村、丁家庄的村民舍小家为大家,把家都迁了出来。自从有了麓湖水库,这一带就再没被淹过,广州人从此过上了没有水患的太平日子。”
麓湖北岸矗立着一座麓湖碑,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全市人民义务劳动修建麓湖而竖立的。碑正面刻有“麓湖”两个大字,由书法家李曲斋题写;背面用隶书刻有“修建麓湖经过”一文,由莫世坚先生所作。这座碑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更提醒着人们游湖不忘挖湖人,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生态治理修复水质
麓湖成为水鸟天堂
麓湖自建成以来,向北可以拦截从白云山而来的山水,向南以水闸与东濠涌相连。当麓湖水位高于常水位时,就开闸排水;当预报有暴雨时,就提前预排腾出库容、降低湖水位,随时调蓄雨洪。
2010年至2014年,东濠涌综合整治、雨污分流、东濠涌深隧等工程陆续建成。至此,老城区形成了“上蓄(麓湖蓄洪)、中通(疏通东濠涌)、下排(利用珠江低潮位将水排入珠江)、外挡(水闸泵站挡住潮水倒灌)”的防洪(潮)排涝体系。
麓湖开凿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由于周围居民用水、商业用水不断排入湖中,湖水一度富营养化。2017年,广州开始对麓湖进行生态整治,通过构建水下、沉水植物群落,逐渐恢复水下生态系统。2018年11月,工程竣工。经过生态整治后,麓湖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变成Ⅳ类。现在我们在湖面上看到的水草,就是为了净化水质而种植的。
麓湖中栖息的白胸翡翠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珍稀鸟类,景区采用鸟类声纹采集器记录到的鸟类有129种。白鹭、夜鹭、黑水鸡等水鸟是麓湖的常住“居民”,赤麻鸭、银鸥、黑翅长脚鹬等候鸟也时常在此停留,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胸翡翠、棉凫、水雉等珍稀鸟类也“大驾光临”,麓湖公园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鸟天堂。湖边设有观鸟望远镜、鸟屋和昆虫屋等科普设施,成了观鸟爱好者的拍摄地与青少年研学的自然教育基地。2024年3月,广东省第四十三届“鸟节”“爱鸟周”启动仪式在麓湖举行,吸引了2000多名市民。麓湖公园还定期开展观鸟活动及志愿讲解活动,带领孩子们探寻鸟类的奥秘。
麓湖畔湾小微湿地是广州首批小微湿地建设示范点之一,水体清澈见底,翠绿的水草随风摇曳,鲤鱼、鳙鱼、鲢鱼等穿梭其间,水鸟在这里觅食、追逐嬉戏,市民游客在岸边喂鱼观鸟,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华丽蝶变一步一景
建成公园风景秀美园林酒家粤菜好味
最初,因为挡水大坝建在游鱼岗处,这里被命名为游鱼岗水库。后来,董必武先生为水库题名“金液池”,赋予了它更深厚的文化底蕴。1965年,因为位于白云山南麓,水库最终被定名为麓湖。
1980年,广州市园林局开始筹建麓湖公园,开园道、植林木、筑亭架桥、栽花种草,环绕麓湖建设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景点。1984年,麓湖公园正式建成,公园占地面积205公顷,其中麓湖湖面的面积达21公顷。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建成后,麓湖公园被纳入景区统一管理,成了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蓄洪、调洪护安澜,麓湖把太平日子和湖光山色馈赠给市民。经过不断完善提升,麓湖公园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秀丽的游览胜地,更是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园内主要分布有聚芳园、鸿鹄楼、星海园、云道、云山境界等景点,麓湖水上活动中心等娱乐项目也给游客带来了很多乐趣。鹿鸣酒家、畔山酒店等便民餐饮点的设置,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广州美食。麓湖畔的鹿鸣酒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业以来一直家喻户晓,鸟语花香的用餐环境让人不禁联想起《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情景。街坊们喜欢邀上亲朋好友,共聚鹿鸣酒家,观湖光山色,尝一尝地道的粤菜,招牌市师鸡、白云猪手等菜品会让人“食过返寻味”。
麓湖异木棉
聚芳园赏幽兰山石鸿鹄楼览湖光山色
麓湖公园北面有两个“园中园”,分别是聚芳园和星海园。
聚芳园内“隐藏”着一个以兰花为主题的“麓湖花园”,方代兰、蝴蝶兰、卡特兰等20多种世界名贵兰花与山石叠水、中式亭廊相映成趣,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聚芳园大草坪还向市民开放,人们三五成群,在此露营野餐,乐趣无穷。
走出聚芳园,沿着公园步道缓缓而行,不久便到了鸿鹄山下。据清《广州府志》记载:“鸿鹄岭在郡北上塘村,五峰骞翥,如鸿冲霄。”这便是鸿鹄山名的来历。相传明代名臣海瑞的祖墓就坐落在鸿鹄岭上,为这座山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拾级而上,橙红色的鸿鹄楼映入眼帘。这座楼的外形与著名的黄鹤楼有些相似,又不失独特的韵味。站在楼下往上看,只见一副对联:“立雨立晴麓湖鸿鹄成双壁,扬风扬月珠水云山第一楼。”正中间则是一块木质匾额,上书“鸿鹄楼”三个大字,寓意“北有黄鹤,南有鸿鹄”。
鸿鹄楼建于1987年,历史并不长,但古色古香的韵味深得人们青睐。市民很喜欢前来登高远眺,站在楼上,麓湖的湖光山色和羊城的城市景致尽收眼底。
星海园
麓湖畔大师“相聚”山水间乐声“回响”
漫步于麓湖公园,走过星海桥,就是星海园。一桥一园,名字都来源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冼星海逝世40周年之际(1985年),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在麓湖公园内合建了星海园。园内的冼星海塑像生动还原了他凝神沉思、醉心创作的模样。看着雕像,耳畔仿佛响起《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交响曲》等一曲曲经典激昂的旋律。另一座褐红色大理石基座上安放着冼星海的半身塑像,基座底部安放着冼星海的部分骨灰,是由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在1985年12月3日亲自安放的。
1990年,《黄河大合唱》的作词人光未然曾到访星海园,次年写成《星海园沉思录》,抒发自己的追思之情。
2007年,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雕像被安放于聚芳园。两位音乐大师在麓湖畔“聚首”,背后有一段佳话。冼星海与马思聪早年结缘于法国。20世纪20年代,冼星海刚到巴黎时生活拮据,马思聪给了他不少帮助,还将他介绍给奥别多菲尔教授,学习小提琴。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经香港到广州小住,与马思聪第二次聚会,并参加了马思聪在西关举行的小提琴独奏会;两人还共同研究了冼星海的部分作品。1937年,马思聪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得到灵感,谱下了著名的《思乡曲》,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经典。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时,也受到了马思聪等音乐家的启发和影响。
光阴荏苒,时代更迭,两位生前相识相知的音乐家,身后在麓湖畔“相聚”,在鸟语花香中讲述广州的音乐故事,也为“一山环秀水,半岭隐涛声”的景致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游客穿汉服赏花
麓湖“云道”串联周边美景
麓湖公园是广州市民“Parkwalk”的首选。一条1.7公里长的麓湖碧道将美景画卷徐徐展开。人们沿着麓湖碧道,穿过高大幽静的落羽杉树林,看群鱼游弋于丰茂的水草间,赏睡莲在水上轻盈起舞,听观鸟爱好者讲述观鸟趣事……沿着麓湖走上一圈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因而“环湖走”成了广州情侣拍拖的传统项目。“云道”的开通,更将麓湖与周边的越秀公园、花果山、雕塑公园、白云山等景点紧密地串联在一起,无论是白天赏花、看雕塑,还是夜晚漫步于灯光璀璨的空中栈道,都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
市民不仅喜欢观鸟喂鱼,还喜欢在麓湖绿道跑步健身,在水上活动中心扒龙舟、打桨板球、玩皮划艇、踩水上单车……新修成的南岸栈道更受市民喜爱,成了打卡和观赛(桨板球、龙舟赛)的最佳地段。“哪怕不下水,在岸上看看,都是一种享受。”市民余先生对这里情有独钟。
10月8日,聚芳园一株有30年树龄的异木棉开花了,人们在满树繁花下拍照。家住淘金附近的刘女士骑了十几分钟的共享单车来参与这一“盛事”。“我把麓湖当作我家的后花园,几天不去,就会想念。”刘女士说。如今,麓湖路口,地铁11号线云台花园站正在修建中。地铁站建成后,人们会有更多机会来到湖畔,体会这份山水融于城的和谐与美好。
俯瞰麓湖
艺术重镇颇多珍品
展陈丰富屡获殊荣
文化地标人气火爆
漫步于麓湖湖畔,不仅可赏湖光山色,还可进入艺术殿堂,感受岭南文化之美。2000年,广州美术馆从越秀山仲元楼迁至麓湖湖畔,并更名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简称“广州艺博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莫伯治主持设计的这座建筑既有岭南园林风貌,又有极简的几何元素:灰白色的墙、红砂岩的砖,巨型的半圆玻璃天窗如同一轮皓月,光线穿窗而过,温柔地照亮了这座艺术殿堂。
立于湖畔的23年间,这座文化地标承载了无数城市记忆。它共设19个展览厅,有33000多件(套)藏品,以中国历代书画作品为馆藏特色,其中包括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明代林良的《秋树聚禽图》和清代弘仁的《黄山始信峰图》等精品。其中,《墨竹图》弥足珍贵,流传至今并被认定为文同所绘的画作只有三幅,一幅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就在广州艺术博物院。这里收藏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作品,更是画家们的热忱与奉献,是广州对艺术文化发展的努力与期望。广州艺博院的陈列展览在国家级的各种评比中屡获殊荣,它相继被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兼有这两个称号的艺术机构。
广州艺博院引入了大量高端的文物艺术展览。“‘陕西省出土文物精华展’(2001年)与‘丝绸之路奇珍——甘肃省文物精品展’(2001~2002年)是广州艺博院引入外来展览的大制作。我们当时在最大的展厅内搭起了秦兵马俑坑、炳灵寺石窟大佛、戈壁沙漠等场景,配合国宝级的文物精品,展览效果相当好,在粤港澳引起了较大反响,香港青少年历史文化基金会还专门组织香港的中小学生分批前来参观。”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州艺博院副院长陈滢回忆说。
广州人民艺术中心盛装迎接市民游客。
艺术爱好者不时到访于此,摄影师偏爱这个取景地,年轻人也喜欢在这里拍写真。广州艺博院志愿者魏智华说,很多人都喜欢在露天中庭逗鸽子、赏金鱼,可谓艺术享受与生活享受兼而有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州市规划在海珠区艺苑路建设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2023年3月31日是旧馆最后一个开放日,很多人专门来到这里拍照留念。大家对旧馆依依不舍,对新馆充满期待。
艺博院迁往新馆之后,2024年9月24日,这座老建筑经过数月的升级改造后焕然一新,更名为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近日,记者走进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只见这里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氛围,还增添了更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功能。中心内建有复式综合艺术馆、当代艺术馆、多功能报告厅、专题展厅等,以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需求。中庭花园“艺苑”设有龙舟花船、亲水舞台等,还原了极具特色的岭南意境空间。展馆准备了一场场视觉盛宴:典藏作品展、传统文化沉浸体验、中外动漫艺术展等,不一而足。国庆期间推出的10场专家导赏活动受到全国观众的青睐,每日参观预约量、活动预约量均达上限,日均参观量超5000人次,累计入场观众近8万人次。
从艺博院到人民艺术中心,这里容纳的文艺类型更广,空间的功能也更趋于多样化。可以想见,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将成为广州文化的新名片,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滋养。正如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所说,这里将是人民群众与艺术家们“相遇”的一个场所,创造美、欣赏美的人们,将在这里交会。
麓湖四季赏花攻略
春
宫粉紫荆
最佳观赏期:盛花期三月
最佳观赏点:麓湖环湖
锦绣杜鹃
最佳观赏期:盛花期三月、四月
最佳观赏点:聚芳园鸿鹄山
夏
睡莲
最佳观赏期:六月到八月
最佳观赏点:麓湖畔山湾、潋滟桥
凤凰木
最佳观赏期:花期六月、七月
最佳观赏点:麓湖沿岸
秋
异木棉
最佳观赏期:盛花期十月到十二月
最佳观赏点:聚芳园内
冬
落羽杉
最佳观赏期:每年秋冬季
最佳观赏点:麓湖环湖,亲水平台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倪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通讯员:广州市白云山麓湖景区管理中心
海报文案/张宇 海报设计/郭俊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