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百千万见“文”录丨一块豆腐润 回味古堡家园
2024-10-16 14:01:53
广州日报新花城


家国情怀 学发公祠

朴素的新圩豆腐润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一块新圩豆腐润便觉日月悠长。当你驾车游走许广高速,经过群峰起伏的阳山七拱镇,一定不能错过新圩豆腐润,一道口耳相传的地方小吃,名字土拙但滋味甚佳,用花生油以文火煎之,边煎边卖,再蘸上辣椒、香油制成的酱料,食之可口、外焦里嫩、风味独特,近年来更是成为一款网红的阳山地方美食。

沿着许广高速一路北上,当你看到高悬山腰,高耸入云的杜步大桥时,意味着离七拱不远了。在阳山有首街知巷闻的歌谣:“黎埠仔、青莲妹、七拱米、小江蚊、犁头猪、杜步石、江英鸡、青莲豆豉、岭背粟、杨梅木、东山薯、小江葛、白莲矿、新圩豆腐润、高峰羊。”歌中所提到的豆腐润,以七拱镇新圩村的细嫩正品最为闻名。

当你走进七拱镇的街头巷尾,你总能看到大街小巷的店家门口架着一口平底铁锅,店主一边熟练地翻煎豆腐,一边招呼客人的场景。

豆腐润,本来叫豆腐干。当地人认为“干”字不吉利,后改名豆腐润。一个小煎炉,一张平底锅,一把老剪刀,老板习惯把豆腐润(仁)剪成一个个小三角形,数百年来,豆腐润的美味就是通过最“简陋”的工具代代传承。伴随着柴禾烧旺,嫩白的豆腐块在热油的鼓噪下,开始噼里啪啦地蹦跳,在食客们饶有兴致地围观下,这个不大的煎锅就像一个小小的舞台,老板手中的剪刀是指挥棒,剪刀和锅铲的铿锵碰撞是“伴奏”,豆腐润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开始了美食之舞,不断翻动下,它们一个个优美地翻转又翻转,完成由素白到金黄的渐变,姿态那么优美,欣然接受众人的掌声,这种“看比吃更有味”的场面,也成为七拱圩市一道特别的乡土风景。

市井长巷,聚来是烟火,摊开是人间。品完口齿留香的豆腐润,一定要顺路探访一下当地有名的“学发公祠”,方不虚七拱之行。

“学发公祠”被誉为“民间皇宫”和“广东布达拉宫”,背山面水,飞檐翘角,层楼叠榭,是一座粤北难得一见,集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壮丽宫殿。

走过稻田和青山相伴的平坦乡道,走进七拱大禾岗,远远就能望见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古建筑,犹如巨兽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家园,近看庭院高墙窗楣那异国情调的壁画和花纹、伊斯兰风格的阁楼,为古建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据考证,“学发公祠”古建筑群是由海均家塾、高阳世第、学发公祠、海均私第、朱子家风等5座建筑及二横屋组成,是集私宅、家塾、公祠于一体的综合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0941平方米,内设住房182间,其最初建于1923年,历时12年,最终在1935年建成,是爱国华侨朱海均为纪念先父而建的宅院。

尤显珍贵的是,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其中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题,其余四匾为当年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所题(依次为《海均家塾》《高阳世第》《海均私第》《朱子家风》匾)。学发公祠各扇门的石额匾和石楹联既显示朱海均先生的巨大声望,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处工整的院落,高大的院墙,无处不在的耕读礼乐石刻楹联,尽显中国合院式建筑之美。墙上斑驳的旧标语,台阶踩得溜光的转角梯,折射出昔日的时光斑驳、年华锦绣。“大禾岗村的日子很安静,带着一点淡淡的旧时光的味道,就像是泛黄的老照片,值得怀念,值得记忆。”不少来此打卡,拍摄的影友非常喜欢学发公祠及周边的田园又不失洋气的混搭风格,称其为开平碉楼与客家围屋融合的粤北大屋新风尚。

七拱镇有阳山“南部明珠”之称,清连高速公路杜步出口距七拱圩镇只有8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历史人文底蕴厚重,依托学发公祠、潭村古村落、莫屋古村落、孙中山七卫士故居等当地古建筑、古村落,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开发“探古寻幽”文化旅游产品。近年来,当地以学发公祠为形象推广,弘扬“归国华侨”的爱国文化。多次发起对学发公祠进行修缮,以及对周边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并建设驿站,广场,特色田园、池塘等景观,对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最终将大禾岗村打造成一个特色旅游村庄。如今这里已成为一片远离尘嚣的乡村乐园,黑瓦灰墙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一幅时光交错的历史画卷,它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家国情怀,散发着历史的余温,让人久久流连于此不愿离去。

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汉湘从马来西亚第一次回国观光,他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在他父亲爱国爱乡精神的激励下,在落实侨房政策时自愿无偿地将面积为5659平方米的学发公祠后座捐赠给阳山县人民政府。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学发公祠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最近,这座承载着家国情怀的老建筑经过精心的修缮,面貌一新,将择日向社会重新开放。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曹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