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当流量来到“广州制衣村”
2024-10-12 17:13:26
广州日报新花城

背靠全国纺织产业中心中大布匹市场,广州康鹭片区自发形成兴旺的纺织业市场,成为闻名全国的“广州制衣村”。

制衣村主要以康乐村、鹭江村为主,辐射周边的大塘村等,光是康鹭片区就汇聚了5200多家制衣工厂、仓储企业,聚集了超30万制衣从业者,这里以最极致的制衣速度在行业里形成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科技日新月异,而制衣村至今仍以最传统的方式生产、经营着。制衣厂老板龙哥有600平方米的工厂,长工有十余位,但他仍和十年前一样将账目记在那本卷边的笔记本上。另一位以家庭式小作坊经营的老板说自己不懂网络,“连短视频都没时间刷。”

近年,受到城市更新等规划的影响,投资额近350亿元的项目让康鹭片区成为“最贵城中村”,关注度空前高涨。在互联网上,“制衣王国”“打工人的天堂”等成为了制衣村的标签,“工人上街挑老板”“一天赚2033元的日结大神”等故事从这里流出,吸引了无数眼球。

这两年,“广州制衣村”仿佛坠入了庞大的流量池。在此之前,数字技术似乎没有很好的办法走进制衣村的传统产业,但如今,互联网流量肆无忌惮地入侵这里。村里一群人有意无意地接住这波流量,他们将给传统的制衣行业带来了什么?他们又将走向何方?日前,记者和他们聊了聊。

(自媒体博主在拍摄康鹭新招工场招工盛况)

▎拍短视频的日结制衣工人

十月份,冷空气陆续赶来,如果入秋顺利,那“广州制衣村”就正式开启生产旺季。

在“广州制衣村”,一年有两次旺季,夏衣销售前和冬衣上市前。第一个旺季的起点大约在农历正月十五后,工人们开始从五湖四海回到广州,赶制当年夏季的衣服,旺季一直持续到“五一”假期之前。第二个旺季的起点在每年的10月前后,工人赶制冬衣。

眼下,制衣村的人已经多起来了,工厂里的工位也开始陆续坐满。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在车间找一位工人聊天,不好意思,他正在忙,以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长,赚着日结800元或更多的工资。

有一个人可能例外,他叫刘伟。他可以和你聊天,前提是你来到他工作的车间,他边车衣服边和你聊。

(刘伟)

采访发生在一个炎热夜晚。那天白天还是艳阳高照,晚上就下了大雨。在暴雨来临前,整座城市被热气笼罩着,空气是黏腻的。在城中村的大街上,每经过一个铺面,都会嗅到不一样的味道。跟着导航来到了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巷子,抬头就是“一线天空”,巷子里潮气重,空气黏腻,味道发酸。

刘伟工作的车间藏在巷子中间的居民楼里,6楼,由一间民房的客厅改造而成,工位靠着四面墙,共有7个,中间堆放着做好的成衣。每个工位上都有工人,旁边放着待加工的布料。

“我们每个人只负责一两个工序。”刘伟说,这在制衣行业里叫“做工序”,另一种是“做整件”。手速快的工人一天能赚七八百元,前提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刘伟不算快,他从上午11点到凌晨2点,每日可以拿到500元左右。

哪怕不是采访,刘伟也会一心二用。在他使用的平车旁边,时刻放着他的手机。他边车衣服边看短视频。不是闲得慌,而是有目的地学习,“看到好的,我就立刻截屏,或者收藏起来。”

之后反复看视频,将文案抄下来,配上自己的画面,制作成视频。最初刘伟笨拙地切换屏幕,在记事本上记,后来他拿另一台手机,用微信语音录下来,再转成文字。

出生于1994年的刘伟从15岁开始就在全国各地的制衣厂打工。如今,看着一件衣服,他就能车出一模一样的来。2021年,他来到了广州,最初在康乐村,后去了旁边的大塘村。

此前,他在老家偶尔会在互联网上发短视频,记录生活,但关注度不高。而将在“广州制衣村”工作生活的故事拍下来,发到网上后,视频的播放量涨了很多,粉丝也翻了倍。他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流量池。

他将手机用三脚架,或者不用三脚架,放置在家里、工位旁,拍摄自己在制衣村做日结工的故事。“制衣村”“日结”“日入500元”等元素很能吸引人,他迅速获得了关注。

他还模仿别人的视频文案。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视频,“他已经50多岁依然单身而且很穷,不过他却丝毫不觉得寂寞和失败……”开头的文案很打动他,他觉得好像在说自己。他就改动成“我已经30岁……”配上了自己工作、生活的画面。视频获得了不错的播放量。

家里-车间-家里。刘伟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工作。

拍视频的时间长了,灵感和素材会枯竭。所以在制衣之余,刘伟也制造“生活故事”。为了拍视频,他搬过两次家。搬家可以拍好几期,找房子、搬房子、收拾新房子、装饰房子……

如今,他住在城中村一栋民房的天台阁楼房里。一房一厅一厨一卫,月租1500元。每日回家要爬六层楼梯,好处是这是整栋房子唯一可以见到阳光的房间,弊端就是白天火辣的太阳直接炙烤着屋顶,热得一整天都得开空调,电费高昂。

屋子外面是小天台,几乎由他独享。站在天台,视线穿越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楼房,远处高耸着城市的写字楼,还可以见到广州塔的塔顶。刘伟有时候会将镜头对准高楼,拉长焦距,拍一些城市的空镜,放在视频里。

(刘伟和老刘一起在小天台上拍视频)

关注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更想拍,也会“制造”更多生活的场景。

刘伟曾经尝试过帮别人拍短视频赚钱,但他觉得这样赚来的钱不如车出一件实实在在的衣服来得踏实。现在,拍视频没带给他很多金钱上的收益,“但是粉丝会在我找不到事(指日结工作)干的时候,私信给我推荐事。”

▎将揽客的活儿搬到网上

如果是刘伟是无意闯入这个流量汇聚的地方,那刘清杰是主动走进来的。

刘清杰人称老刘,湖南人,他与广州制衣村结缘得更早。大约二十余年前,他的家人和亲戚分别在康乐村、鹭江村开针车行,卖衣车零配件以及提供维修衣车等机器的服务,“别人挖金子,我们卖铲子。”在早些年行业兴旺时,他们一家在制衣村赚了一桶桶金。

2012年,刚毕业的老刘来村里待过一年。后来,他拿着家里赚的钱在外屡次创业,有过不少高光时刻。前几年,他回到了制衣村,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流量”。

近年,受到城市更新等规划的影响,投资额近350亿元的项目让康鹭片区成为“最贵城中村”,关注度空前高涨。在互联网上,“制衣王国”“打工人的天堂”等成为了这里的标签,“工人上街挑老板”“一天赚2033元的日结大神”等故事从这里流出,吸引了无数眼球。

(拍摄纪录片的团队来采访老刘)

几年前,老刘回到制衣村拍视频做自媒体,拍街巷、工厂、出租屋、招工场,后来,他还有意识地拍一些制衣工人、老板的访谈,讲述制衣行业、城中村里的故事。他在村里开直播,常常有几百到几千人同时在线观看,多的时候有一万多人。

(去年7月,老刘在鹭江村做直播)

去年7月,有粉丝在评论区找他做衣服。沟通后,客户将样衣线上寄给他,他拿到村里的小工厂里打版,做成了一单小生意。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那时比较懵懂,但也让他尝到了流量的甜头。

老刘觉得自己算是脑子活的人。从前在制衣村,给衣服剪线的工序全靠人工。但这趟回来,他发现,大家开始慢慢接触电子剪线机,放在一块布上面,一推,线头全没了。看到这台机器好用,老刘就单枪匹马跑去工厂里,将机器的入货价格谈低了120元/台,也因此赚了些钱。

那流量来了,要怎么用它呢?老刘关注到制衣产业上的揽客方式仍然非常传统。“他们要不就是靠老客户下单,要不就是在街头拿着小黑板拉新客。”他就将揽客的活儿搬到网络上去。他实拍制衣厂、布料厂等场景,又在网上打出“广州第一制衣村”“康鹭”“小单快返”“一天出版,两天出货”等广告语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下订单。

“有些批发档口在外地,如果他们想做200件衣服,坐个高铁、飞机来,还得住酒店,划不来,我就给他们提供线上交易的方式。”老刘在网上宣传,客户直接联系他,沟通所需的衣服,先给定金,老刘再找工厂做样衣,寄给客户。客户满意了,就下订单。之后老刘再找工作加工生产。现在,他还有一批客户是电商主播,直播卖出去后才按量定货。“小单块返”的生产模式正契合了直播的需求。

(老刘拍摄制衣工人的采访视频)

去年,老刘在鹭江村租了一间房间,改造成工作室。周边都是制衣工厂,素材源源不断。就这样,虽然不生产衣服,但他靠着打通中间的对接环节,陆续收到了订单,慢慢有了盈利。

▎“多接触新的东西总是好的”

今年57岁的龙哥是老刘的客户。龙哥原名华文龙,来自江西,2013年来到广州。那一年,他凑了二十万元,跟着表哥来到鹭江村,投了一个档口,卖成衣。

如今,龙哥在鹭江村临街的位置经营着一家制衣工厂,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包含裁床、烫工和尾部等有50个工位,长工有十几名。一条布到一件衣服的所有工序都可以在这里完成,除了没有绣花、印花和牛仔布洗水。

(龙哥和他的工厂)

龙哥的生意是2015年开始有起色的。“运气好,做了几个爆款版,将本金还掉,还赚了钱。”他说。

要说到秘诀,那就是“数据”。龙哥接着说:“在电商平台上看哪件衣服销量高,就买回来,去工厂里让人照着做。”除了线上,他还去十三行等一批市场看哪件衣服卖得好。“十三行去国外借鉴,我们去十三行借鉴。”

卖衣服的时间长了,龙哥有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有时会修改衣服的设计。2017年,他拿到一件拼色的无袖翻领衬衫。领子是白色的,领以下是黑色的。那时流行牛仔布,龙哥就将黑色的布换成了牛仔布。那批衣服在档口大卖,“一件赚10块,卖了几万件。”没几天,周边的档主纷纷仿制。

积攒了资金,2020年5月,龙哥租下了250平方米的厂房,开制衣工厂,后扩充到600平方米。他光顾老刘家里的店铺,请他们维修机器。后来,他听到老刘能从网上获客,他就从老刘那接一些制衣订单,尤其在淡季的时候。再后来,他也跟着拍起了短视频,还笑称自己是老刘的徒弟。他有时将镜头放在厂房,有时放在招工场,更多时候是拿着样衣拍视频招聘工人。

(农历新年后,龙哥在康鹭新招工场直播招聘工人)

龙哥说,他没有太多目的,就是拍着玩,粉丝量不算多,不过后台也有人咨询他定做衣服。旺季的时候,还有制衣工人在网上跟他自荐。

早就过了知天命的年纪,龙哥没心思去琢磨怎么利用网络平台和流量,但他觉得多接触新的东西总是好的。

今年,老刘的平台已经开始盈利了,平均每日都有订单。因为活跃在互联网上,老刘认识了更多同频的人。他先后受邀去了番禺、增城、白云等地的服装生产工厂里参观、学习,这些经历带给他很大冲击,让他形成了很多新想法。

比如他想到需要做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接到单之后,让客户可以线上追踪到订单由哪家工厂来生产,原料来自哪儿,生产的实时状态,什么时候能收货,全流程透明。

这两年,“广州制衣村”还发生了很多变化。每逢招工旺季,就会有自媒体博主来到招工场或者大街上拍摄短视频、做直播;此前火出圈的制衣工人“制衣小能手”在短视频平台已经拥有了超过15万的粉丝;甚至还有从其他城市来的自媒体博主驻扎在制衣村,挖掘这里的故事。

互联网和数字化将多大程度改变“广州制衣村”,以及里头的传统制衣业,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