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7000余万元建公寓,每月只需900元就可入住,楼下还可“一元看病”……这样的养老生活,你pick嘛?
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道下辖的槎龙村,村中户籍人口4200多人,60岁及以上长者有1000多人。为让村中长者安享晚年,槎龙村投入7000余万元,推出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群式养老”模式,建成集住宿服务、膳食服务、医疗服务于一体的槎龙老年公寓。目前老年公寓已启用6年,由槎龙联社通过摇珠方式为长者分房。
槎龙老年公寓。
投资7000余万元
建两栋16层的电梯房供长者居住
槎龙村位于白云区松洲街,由槎头和聚龙两条自然村组成,已有800年历史。为了让村民尤其是长者有一个更舒适、优美、祥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从2004年起,槎龙经济联合社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自筹资金建设村民公寓,并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建成聚龙小区和万龙小区。两个小区建成后,通过摇珠方式进行分配,1100户村民从之前的“握手楼”搬出,住上了电梯楼。
房子分配好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不少家庭出现老少同住引发的矛盾。一位正在菜市场买菜的阿婆表示,“我今天买了一斤花甲,准备清蒸。但我儿媳妇和孙子喜欢吃辣的,我们老两口吃不了辣,那就得分开做。其实老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一味要求年轻人迁就老人是不合理的,会产生矛盾。”另一名阿婆闻言表示,“如果距离不远,分开住也能享受天伦之乐。”
如何解决这类家庭矛盾?槎龙联社率先推出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群式养老”,建设村级槎龙老年公寓。
“2016年,槎龙联社开始投资兴建槎龙老年公寓。公寓于2018年投入使用,为长者安享晚年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其间,联社还启动居家养老综合服务改革,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打造‘一站多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逐步在公寓周边形成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体系。”
槎龙联社党委委员张启健介绍,槎龙联社投资7000余万元,将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的模具厂房升级改建成配套完善的槎龙老年公寓。公寓由两栋16层的电梯房组成,分A、B两栋,共480套房。其中九成户型为两室一厅,其余为三室一厅。
槎龙老年公寓。
张启健说,每户长者每月只需支付900元就能入住,联社还为达到退休年龄的长者发放住房补贴。公寓配套星光老年之家、长者饭堂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集住宿服务、膳食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闲服务于一体,首层还设有长者服务示范点,展现“好民政、好医疗、好保障”的槎龙名片。
公寓走廊内设有巡逻电子打卡点和扶手。
据悉,槎龙村户籍长者率先享受这份养老福利,成为全市首批“吃螃蟹”的人。“只要是60岁及以上的辖区户籍长者,都可入住槎龙老年公寓。”槎龙社区居委会主任邓志鹏介绍,老年公寓与万龙小区仅一路之隔,入住公寓的长者可随时回家和子女相聚、散步、购物、用餐,子女亦可随时到老年公寓探望,这样就可以避免两代人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家庭矛盾。
老年公寓与万龙小区仅一路之隔。
楼下可实现“一元看病”
用餐方式也很多样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槎龙老年公寓有816名长者入住。其中,60~80岁长者642人,80~90岁长者158人,90岁以上长者16人,年龄最大的98岁。未满60岁的村中长者,可在满60岁时提交入住申请,有空房后将按照申请递交时间安排入住。
槎龙老年公寓。
记者看到,槎龙老年公寓正门与万龙小区南门相隔不足200米,居住在公寓正门(槎溪路)一侧的长者可直接看到万龙小区和槎龙公园,楼下有凉亭、社区卫生服务站、长者食堂以及多个功能室,多处可见无障碍设施。公寓东侧还有两个临终关怀厅,有需要时可开放使用。
老年公寓楼下配有休闲长廊。
“住在这里很舒服,睡得可香了。”
“这里的房间采光不错,适合晒太阳。”
“我们在这里,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养老。子女有空就过来看看呗。”
电梯内,记者与居住在公寓的多名长者闲聊,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十分满意。“这里不仅环境好条件好,主要是老朋友们都没分开,还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民风民俗也没改变。相较于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我们更喜欢这里的老年公寓。”一名长者说。
据悉,槎龙联社对当地居民实行1元挂号诊疗,由联社提供二次合作医疗保险,对大病及住院村民给予兜底;每季度开展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老年公寓楼下,卫生站就可以实现“一元看病”,就医、拿药非常方便。
老年公寓楼下,卫生站就可以实现“一元看病”。
“我今天炖鸡汤,做干鱿焖胜瓜,清淡养生。”陈伯一边淘米一边说。据了解,今年83岁的陈伯与80岁的妻子彭姨入住公寓6年。陈伯表示,老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观点看法、家教方式和年轻人相差太远,这种“一碗汤的距离”的居住模式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
陈伯与彭姨点赞老年公寓。
记者了解到,在槎龙老年公寓居住的长者用餐形式分三种,一种是在长者食堂就餐,饭菜由松洲街道中央厨房配送;第二种是自己买菜在公寓里做饭;第三种则是和子女一起用餐。“我不认为养老就必须天天和子女待在一块,子女有事业、家庭,生活节奏快,事情多。住在一起,煮饭时水放多放少都是个问题。现在分开居住,距离又近,用餐方式多种多样,大家都开心,何乐而不为?”一名长者说。
长者在公寓里自己做饭。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 何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