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东出台十项措施,关注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多方有更多期待
2024-10-09 22:53:23
广州日报新花城

日前,为进一步做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广东省民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十项措施》,明确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畅通转介诊疗通道、加强公益热线服务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困境儿童本人及家庭对心理健康关爱需求和服务的可及性为导向,进一步发挥好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积极作用,促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可及、精准、高效、专业。

增强关爱服务供给

加强公益热线服务
充分发挥广东省心理援助公益热线(020—12320—5)、“12355青少年服务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各地市心理援助热线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服务热线等公益咨询热线作用,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线上心理问题疏导、情绪抚慰、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门推动中小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指导学校落实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困境儿童心理需求。

开展心理健康监测
教育部门要组织研制心理危机筛查有关量表、工作指引和干预手册,指导各地各校规范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测评,重点关注罹患心理基础疾病的学生个体,发现在校困境儿童心理异常的,及时与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沟通,及时为遭受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等伤害的儿童提供心理创伤干预。

畅通转介诊疗通道
各地民政、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和团委、妇联等要按照工作职责,加强协同配合,依托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所)、医疗卫生机构、12355线下服务阵地、“舒心驿站”等开展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对于民政部门监护的困境儿童,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要与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畅通困境儿童心理咨询、就诊通道,确保有需求的困境儿童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建强关爱服务阵地

发挥组织阵地优势
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引导专业人士为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心理关爱等志愿服务。各地文明办统筹做好市(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所)建设,开展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加强心理咨询业务建设。各地团委推动在每个县区建设不少于1个12355线下服务阵地、成立不少于1支12355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各地妇联推动“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城乡儿童之家等,发挥好村(社区)家长学校的作用;推动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常态化开展定期走访、关心陪伴、情感抚慰等。

加强服务机构建设
推动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室,配置专业设施设备,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或购买专业服务,开展机构内儿童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支持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和入户走访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省级民政部门儿童主任示范培训引领,开展儿童主任实务技能大赛,强化心理关爱服务能力培训。各级民政部门要链接专业力量加强对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双百”社工以及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关爱服务能力培训。

加强入户走访探视
各地民政部门建立儿童主任和“双百”社工定期走访制度,按规定对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分级分色跟踪服务。对(疑似)患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纳入中高风险等级(黄色)范围的,至少每月入户走访一次;对(疑似)有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儿童纳入中低风险等级(蓝色)范围的,至少每两个月入户走访一次。

强化关爱保护合力

健全家校社合作机制
在征询监护人同意,保护儿童个人隐私前提下,加强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团委、妇联部门联动,指导学校、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双百”社工站、医疗机构等协同处置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个案,推动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学校社工、儿童主任、“双百”社工、妇联执委、基层团干等组成帮扶小组,协同开展关爱帮扶。

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积极发动高校专业力量、专业性社会组织、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宣传、监测筛查、心理评估、联合会商和个案咨询等,推动提高预防、识别、预警、应急、跟踪服务能力。鼓励依托各地慈善会、基金会等设立困境儿童专项资金或社区基金,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公众声音: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市民在近年来日益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多方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关爱政策和多方协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的理念逐渐落地。与此同时,也有市民表示,期望各类儿童心理健康支持服务可以更加可触和可及

一市民告诉记者,“我和身边一些朋友在一些家长群或公益群里遇到过不止一次同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孩子遇到问题时,大家想找普惠型的心理健康专业资源介入,却不知道可以找谁,老师不知道,社工也不知道,更别说家长。

有市民则建议,无论是未保工作者还是密切接触儿童的职业角色,或是家长,或许都需要有一套清晰且可借鉴操作的危机干预指引以及资源清单,让大家知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做什么、可以找谁,只有细致到这样,才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有效的帮助

也有公益人士表示,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组织专业人员研制本土化的心理危机筛查有关量表、工作指引和干预手册;同时,也需要形成一线主动转介和报告的机制,避免一线不能“‘主动出击’和‘自讨苦吃’的误区,以及因为怕担责而错过专业介入的最佳时机”

亦有相关专业人士说,“希望社会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时,也去思考背后的深层因素和生态层面的挑战,要想想一个孩子如果过去不断被嵌入到不匹配其成长需求的系统里,我们是否能帮助他‘脱嵌’,又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和多元价值理念,支持这个孩子探寻自己的成长。”

上述专业人士表示,“这或许是一个更大,但同样重要的社会议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通讯员:莫冠婷、王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琳

民生频道读者群长 (6)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