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一线丨一个外来人口占比超六成的镇上,一群公益人如何守护流动儿童
2024-10-06 00:29:55
广州日报新花城
日前,扎根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一个社区公益空间——微光社区学堂,办起了一场免费的社区公益音乐会。不加班乐队,这支由打工人组成的城中村乐队受邀来到了新塘镇里同样位于城中村的微光社区学堂,与一群闻讯而来的街坊邻里、打工人、志愿者以及流动儿童们,共度音乐之夜。 回应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资源不足的挑战,营造一个流动群体也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打破资源瓶颈——实际上,这场音乐会只是微光社区学堂日常行动的花絮之一。 当天,以这场社区公益音乐会为契机,记者也走访了新塘镇城中村及扎根其中的微光社区学堂,围绕“如何在一个外来人口占比超六成的镇上守护流动儿童的成长”这一问题,与微光社区学堂负责人聊了聊。 这些年,新塘一直有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众多的外来人口到此打拼。 这里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靠黄埔,地处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区间,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33个村民委员会,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常住总人口约5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35.5万人。 提到新塘,很多人想到了发达的“牛仔服装”和“汽配”产业,但在微光社区学堂所在的城中村,还有许多聘用“一日一结”短工的制衣工厂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少外来打拼的人,都在这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投入了全部的时间。 “很多外地的孩子跟着父母来到这里,可以生活在父母身边了,但随之要面对的还有城市里对他们资源和机会不足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微光社区学堂负责人马明华告诉记者,例如教育,有的父母达不到积分入学门槛或不知怎么弄,民办学校收费高,得送孩子到东莞的学校,还有的送回老家;例如文娱,有的父母忙工作或不知如何陪伴孩子,孩子日常是缺活动和陪伴的。 如何给到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同样的资源,陪伴其成长? 在2021年,曾在流动儿童服务机构做志愿者的马明华以及一众伙伴尝试在新塘镇扎根,打造也面向流动群体的社区公益空间,运用自己的方法专注于服务周边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儿童,希望集社区之力养育一个孩子,尤其是资源薄弱的孩子们。 “目前已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很难兼顾到这个群体,现有‘以指标为中心’的社会服务也很难为流动群体构成长期强链接的陪伴,以打破成长所面对的资源和意识瓶颈。” 马明华说,针对各种问题,微光社区学堂在城中村租赁了一个空间,专门提供课后自习辅导、公益图书馆、绘本故事会、兴趣技能学习等服务,不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儿童电影会、社区厨房茶话会等活动,“有时还会根据大家所想,灵活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在马明华和不少公益人看来,这个空间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提供了多少服务数据,而是有没有长效的行动,而一系列长效的行动是否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构建出新的成长韧性。所以工作人员跟流动儿童打成一片,有妈妈们组成志愿者负责其绘本故事会。 此外,再比如说,在儿童电影会上,大家开始尝试让孩子们自主选电影。 在社区厨房里,大家希望在畅聊中共同探寻需求和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一切都要回归到“人”身上,进而探索最终的改变。 目前,微光社区学堂依旧处于“小而美”的实验和探索阶段,虽然社区社群已初步组成,但核心志愿者和行动者还有待再进一步挖掘和巩固,同时,也需要思考能不能在初步构造出社区的共同体后,有效地通过这种共同体回应更多实际问题和需求。 既要讲“价值情怀”,也要讲“实际效果”,需要思考未来哪怕撤出了,能给这里留下怎样可持续的改变。 有公益人士指出,微光社区学堂或许是增城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一个流动儿童垂直服务机构。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社区公益空间每月需要支付租金,长期运作也有人力和公益行动的成本在。除了通过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等基金会小额资助兜住部分成本外,它也需要形成稳定持续的支持。据悉,目前,微光社区学堂正在探索发动社会公众月捐。 也有公益人士表示,微光社区学堂或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和深化的公益行动,“而捐赠者也可以关注其是否往着使命愿景不断靠近目标,大家一起去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支俊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琳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