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昉是广东省最早接触自然教育的一批人。日前,她在一场关于如何开发自然教育的对话中表示,我们应开启孩子一生的自然观察习惯,感悟自然规律,推动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守护自然守护家园。
丹霞山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大名录品牌—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和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在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丹霞山保护管理机构委托中山大学第一次系统开展了丹霞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在这个过程中,科研的方向从地质扩大到生态和人文,科普的内容也逐渐从地貌扩大到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随着丹霞梧桐、丹霞兰等一批新物种的发现,“很自然地,我们就开始关注到了丹霞山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和物种体系,自然教育由此在丹霞山全面铺开。”
在陈昉眼中,日常的自然教育场景无处不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和自然在一起,虽然“城里人”“乡下人”和“山里人”的自然有所区别,但如果你拥有自然观察的习惯,一定会留意到身边的季节变化、日夜交替、春华秋实、鸟鸣虫叫等自然现象。父母、自然教育导师、志愿者等能够提醒公众留意到自然的变化,认识身边的物种,感受自然的信息,一起观察一棵树,一起欣赏一朵花,一起聆听一只虫,一起画下一只鸟,感悟自然规律,调节心态情绪……这些都是陈昉视野里形形色色的自然教育。
当自然教育渐渐走进公众视野,陈昉对此已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她认为,特色的自然教育就是要选择生态保育“非常好”的地方开展。比如观星就要去到光污染极少但基本服务又要具备的地方;观鸟就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不同的鸟类栖息地;萤火虫观察就要去到生境和水源地较为丰富的丹霞山等地开展;特色的地质地貌的教育也要选择不同的区域开展。
“我想,当一个孩子问: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鸟在叫?这只虫子咬人吗?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热情回应努力回答,可以一起听、一起看、一起问、一起探索,可以开启孩子一生的自然观察习惯。”陈昉说,当孩子们养成了自然观察的好习惯,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会日益增长,脚步一定会从自己居住的小区迈至校园、到城市公园、到郊野公园,直至更远的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家长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做好系统的自然教育规划,培养好习惯,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一定能让孩子受益终身。自然教育服务机构也应该积极主动挖掘这种市场需求,在小区、学校、公园等场所就近组织自然观察活动,循序渐进,培育长期客户,以推动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陈昉的访谈内容。
问:在省内,粤北的自然教育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的存在,尤其是在投入并不出众的情况下。您认为粤北做了哪些事?
陈昉: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培育自然教育特色品牌。粤北与珠三角自然教育产业相比,缺乏完善的场馆设施和高端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在地的自然教育消费需求不足。但粤北山区优质的生态系统、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珠三角难以比拟的。想实地欣赏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的壮美景观,观察精彩的生境系统,认识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呼吸新鲜的空气,仰望璀璨星空,粤北山区更加具有优势。
以珍贵的生态资源吸引科研人才研发特色自然教育课程。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的科研队伍、观鸟达人、花友、虫友等不断到粤北来探索自然,为我们带来了自然观察的经验和自然教育的理念。粤北各自然保护区均立足科研监测,结合资源特色开发了多元的自然教育课程和文旅服务,如欣赏日出日落“云海”“佛光”,辨识野生植物、观鸟观星观萤、地质科考、瑶族文化和客家文化体验、非遗美食等。
以极具乡土特色的山区生态文旅产品满足城市人群的自然渴望。久居城市中,当然要回归自然。粤北山区有特色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和瑶族文化,去大自然中放松身心,逛茶园、果园、田园,住乡村民宿,吃农家饭菜,感受山区人民的乡村生活,一扫城市的喧嚣和疲惫。
问:您所在的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力于社会化参与的自然教育,能向大家介绍社区化的自然教育是怎样的吗?这条道路是怎么摸索出来的?
陈昉:一是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丹霞山边界范围内有40多个自然村1万多村民,周边也和6个乡镇接壤,保护和管理工作势必和乡村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要教育好本地村民和居民一起守护碧水丹山,寻求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育的发展方式,自然教育必须深入到社区、乡村和千家万户。
二是自然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丹霞山科研科普人员较少,开展宣教工作必须发动社会参与,开展自然教育服务更需要当地社区居民一起参与。首先遴选一批具备一定知识储备的积极分子,重点培养成为科普达人,如石斛达人、茶艺达人、蝴蝶达人、植物达人、观鸟达人、苔藓达人等。这些人作为种子选手,在线上牵头成立交流群,在线下以自己的经营场所为基础开展知识交流型社区聚会,逐渐形成了科普达人主导的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自然学堂,成立了多家自然教育企业,承接市场需求。
三是管理和公益机构要共同提供自然教育服务。管理机构应为知识付费,购买自然教育服务免费提供给公众体验。公益机构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服务,共同推动自然教育工作。当前,丹霞山在地的自然教育机构不仅联动珠三角拓展客源,还向本地妇联、科协、文旅、农业等多部门提供特色的自然教育服务,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实际上,自然教育确实帮助我们提高了管理效率,社区尽人皆知丹霞山的科学价值、世遗世园品牌价值和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禁止行为,人们主动自觉加入保护队伍,共同守护家园。同时,参与了自然教育的居民和村民也在村里发挥了带动作用,会主动传播管理机构的保护要求,营造了良好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在历次调研调查中,村民居民对于保护管理工作都大力支持,对未来的国家公园区域划设从未提出反对意见,都愿意留在红线内生活。
问:粤北地区自然教育在哪些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陈昉:以丹霞山为例,一是需要进一步提升自然教育场所体系水平。现有博物馆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团队自然教育需求,急需结合国家公园实际,打造自然教育博物馆;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绿美乡村深入到基层。目前还没有基于乡村规划建设的自然教育主题村,急需创新开展探索,创造更多乡村就业机会,赋予乡村振兴发展活力。三是需要将自然教育与青少年成长、城市人群康养休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更加多元的优质服务。四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对自然教育从业者、参与者开展追踪,更好地指导自然教育健康发展。
问:自然教育非常有意义,但对公众来说,还不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更多的人知晓、参与自然教育?
陈昉: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开展的关于自然的教育,人类来自自然,在自然中才能找回身心的满足。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探寻自然的规律,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就是人生的必修课和终身课。
对于公众来说,自然教育往往意味着缴费到自然保护地参加活动,其实这是自然教育的高一层需求了。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和参与自然教育,还是要从日常生活开始。自然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情,更是城市管理、教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团委、宣传、文旅、农业等多部门的事情。要从小区、校园、城市开始开设自然教育课程,如认识小区(社区、公园、城市)植物、动物,观察小区(公园、城市)水体,走进菜市场调查物种来源等,让公众对身边的自然开始留意,培育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文旅部门要和林业部门紧密合作,支持旅游景区开发自然教育服务,鼓励旅行社销售自然教育产品。
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达人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志愿服务。在城市和社区自然教育服务中增加自然教育志愿服务,定期在小区和公园举办自然教育活动;有关部门积极购买自然教育服务公众;设计更多的自然教育活动,鼓励市民一起参与。还需要积极鼓励学校开设自然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热爱自然。
当然,最精彩的自然还是在各自然保护地,林业部门可以参考“黑悟空”的游戏开发思路,以自然保护地和保护物种为基础开发类似这样游戏特色课程;各保护地管理机构要把自然教育活动开展作为提供优质生态文明服务的主要路径,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好自己最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找出最动人的明星物种、最震撼的自然景观、最珍稀的生态环境,以最优质的自然教育导赏服务吸引公众走进保护地,打造属于自己的自然教育品牌。
文/叶卡斯、林荫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