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步入鲐背之年,张晋藩仍然坚持每天四五个小时,举着12倍的放大镜潜心治学。自1984年招收首届中国法制史博士生以来,张晋藩迄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其中包括多名外国留学生。如今,张晋藩仍然坚持给每年新入校的博士生上课,并亲自带博士生。“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说,“为天下育英才”,就是他一生的追求。
“我这个人闲不住。只要身体吃得消,我还是想趁着身体还硬朗的情况下多看一些书,多做一些研究。毕竟,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
张晋藩
胸怀家国 为国育英才
张晋藩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辑《张晋藩全集》,如今第一辑已经于今年2月出版,共900万字、分22册。“整个全集分为三辑,列入全集的主要是我本人的著作、教材和论文,全集总字数预计达3000万字。”张晋藩说。
张晋藩从事中国法制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已经70余年。作为一名教师,他深感责任重大。教书育人说来容易,做起来是很艰苦的。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只有他和高铭瑄两名教授,学校并不愿意放人,后从大局考虑还是答应了。1983年7月,张晋藩正式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主持研究生院工作。中国政法大学首批招收了125名硕士代培生。一次招收这么多研究生是前所未有的,而中国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完全不可能胜任,必须聘请校外的专家,组成各个硕士学科的导师组,才能完成任务。
张晋藩回忆,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承担25个硕士点,125名新生和18名进修生的教学培养工作。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张晋藩教授向司法部党组建议,聘请北大、人大、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院校的法学优秀教师与法大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研究所承担的硕士点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做到了集体研究、分头执行。导师组的教学方式持续了两期六年,培养硕士毕业生200余人,其中有半数留校参加教学工作。这批留校生深受名师指导,业务水平很高,成为政法大学一支最基本的极为活跃的教学研究力量。
张晋藩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曾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制史学带头人,他主持的《中国法制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张教授出版了20余部教材,60余部专著,430余篇论文。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2012年被中国法学会授予首届“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94岁高龄仍在带博士生
1985年,张晋藩在《政法论坛》上发表了《论中国古代民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这不仅是新中国涉及古代民法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民国以来涉及古代民法的第一篇论文。此后于1998年出版了《清代民法综论》的专著,2003年出版了主编的《中国民法通史》,2011年在《当代法学》第四期发表了《从晚清修律官“固有民法论”所想到的》一文,用确凿的史料回应了“中国古代没有民法”的各种论断。2018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专著,又从程序法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民法问题。这一系列著作对于清除“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恢复中国法律史的真实面目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张晋藩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制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地。张晋藩从1984年招收第一位法律史学博士生,到现在40年一直没有间断过,今年还新招了两位博士生。
“我研究中国法律史学所涉及的一些领域,其中,有些是前人所未曾涉及的。我研究也很粗浅,只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而已。”说起自己70载治学心得,这位法史领域泰斗却格外谦虚。熟悉张晋藩的学生都知道,老人这不是故作谦虚,而是他的真实自白。
“传统绝不意味着腐朽和保守;民族性的生成也有其特有土壤与价值。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铲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文化基础。我们需要从固有的法律传统中,引出滋润了五千年中国的源头活水,需要科学地总结和吸收有价值的因素。经验证明,对传统的反思越深刻、越彻底,越能准确地撷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法系。”张晋藩告诉记者。
张晋藩说,中国法制历史,历经五千年的岁月,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由中国法律史所构成的智库是宏伟的,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文化遗存。弘扬中华传统法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具有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张晋藩曾于1986年8月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讲授法制课,1995年和1998年两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制课。三次讲课题目虽有不同,但贯穿的主线都是有关历史经验的借鉴问题。此外,他在著作中也多次提到,法律史学研究的是过去,但面对的是现实,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提供历史借鉴。“我在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制课时,都体现了这个意图。”他说。
完成前人没做过的三项学术任务
回望70多年治学生涯,张晋藩说,自己完成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三项学术任务:第一,编撰《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在1979年中国法制史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编写《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的建议。“要通过撰写此书,使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中心牢固地竖立在中国,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到外国去学习中国法制史。”1999年,《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历时十九年的时间最终出版了。在首发式上,中外学者盛赞此书是“世纪之作”。“我总说这套书是‘争气书’。有了这套书到哪儿去访问交流,也有东西拿出来了。”张晋藩表示。200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三位教授访问意大利名校比萨大学,送给对方的礼物便是这本《中国法制通史》。该书从此声播海外,被西方同仁誉为中国版的《查士丁尼国法大全》。
第二是编写《中华大典·法律典》。由于经费不足,且工作量非常大,以致拖延时日,参加编写的一些博士生几乎换了几届。历时23年,虽经艰难困苦,但在大家共同坚持和努力下,《中化大典·法律典》于2015年编纂完成。全书23卷,4000多万字。该书的出版对于提升中国法治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学者话语权、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2000年至2007年,张晋藩出版了四卷《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但也只限于十几个民族;此后,他又以《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的名义,申请到教育部项目经费的支持。经过十六年的努力,在克服各种困难之后,《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终于在2017年正式出版。
张晋藩表示,这三项工作,是前人所未曾做过的,具有极大的开创性。
老骥伏枥“但开风气不为先”
从1952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执教,到1983年被调往中国政法大学,先后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如今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晋藩始终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来要求自己和勉励学生。
张晋藩说,培养人才首重立德,这是做人的根本。只有巩固这个根本,才能够发挥所学,为国所用。“自1984年招收第一届中国法制史的博士生以来,我已经迄今培养了100余名获得学位的博士生。只要我还能动,这项工作就不会停下。”
多年来艰苦治学的经验使他认识到,只有“不偷懒、不自满”,才有可能获得一些进步。张晋藩说,法制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确实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自己所做的贡献如同晚清龚自珍的诗句所说“但开风气不为师”。“也就是说,期望后学者对我所开拓的领域能够发扬光大,我自己不敢为先,也不可能为先。”
如今,鲐背之年的张晋藩依然没有停下治学的步伐。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看书,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不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只要拿起书本来看,钻进去看书了,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老人说。因为前些年患上黄斑病变后视力变差,老人看字越来越困难,老人现在看书、修改文章,都要用上12倍的放大镜。虽年事已高,老人仍然保持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我这个人生活比较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工作,几十年都养成习惯了。”张晋藩说,教师的使命和天职就是为国育英才,这是国家赋予他的历史使命,一辈子也不会停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