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9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今年83岁的赵忠贤院士和课题组正在讨论铁基超导的最新实验研究数据。“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赵忠贤说。
他让中国高温超导跻身世界前列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1959年,赵忠贤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6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高温超导领域。他参与发起和组织了两年一届的全国高温超导研讨会并坚持了十年。
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穆勒和柏诺兹发现钡镧铜氧化物在35K时出现超导现象。9月底,赵忠祥看到这些论文后敏锐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当时美、日的实验室也在做这项研究,大家都明白,谁能在这场超导大战中拔得头筹,谁就能在高温超导领域写下划时代意义的一笔。”赵忠贤回忆说。
赵忠贤
1986年12月,赵忠贤在钡镧铜氧系统重复柏诺兹和缪勒的结果之外,同时看到了70K的超导迹象。这一结果颠覆了超导极限40K,立即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震动。
1987年2月19日深夜,赵忠贤在钇钡铜氧中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实验结果可以重复。整个实验小组都喜极而泣。“这是一个世界级突破,从-268.8度的液氦温区提高到-196度的液氮温区,意味着制冷难度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液氮的价格只有液氦的几十分之一,可以像热水瓶一样打一瓶。”1987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赵忠贤的重大发现。
1987年3月18日晚上,美国物理学年会在纽约举行,46岁的赵忠贤作为五名特邀嘉宾之一做了20分钟的报告,这是那个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少有的亮相。这也标志着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当时我到酒店之后还有很多留学生找到我,他们说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能看到中国专家的身影,真的很激动。”
1987年,赵忠贤带领团队独立发现临界温度在零下180.15摄氏度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率先在国际上公布其组成,液氮替代了昂贵的液氦来实现超导,这是中国在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一次重要突破。2008年,赵忠贤意识到铁基超导体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材料,带领团队很快将铁基超导体提高到零下218.15摄氏度的最高临界温度纪录,该铁基体超导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中国人应该有志气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赵忠贤的研究成果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赵忠贤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马蒂亚斯奖。2017年1月,他又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赵忠贤和团队的努力下,中国的超导研究从默默无闻跻身世界前列。
有人对赵忠贤说:“一生能有一次机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是终身荣幸,你居然拿了两次。”赵忠贤回应:“科研是要为人类文明长河做贡献。中国人口占世界1/5,中国人就应该有志气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如今,耄耋之年的赵忠贤依然带着团队成员活跃在实验室。目前,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际上实力领先的超导研究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超导研究人才。赵忠贤说,最近两年他主要做的是出点子,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性,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冒头。
虽然今年已经83岁,但赵忠贤仍奔波于全国各地,推动超导在民生各领域的落地应用。直到现在,耄耋之年的赵忠贤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经常去实验室,指导青年科研人员,了解最新研究进展。
做科研要坐得起“冷板凳”
回顾60载科研岁月,赵忠贤引用了普希金的诗句:“逝去的,都将变成可爱。”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赵忠贤也给出了自己的忠告。
第一要脚踏实地。“年轻人思想解放,没什么条条框框束缚,加上有激情,再脚踏实地,就能够做出成绩,当然,有时是小成绩,但长期的积累就会厚积薄发,出比较大的成绩。”他还拿自己的经历举例。20世纪90年代后,全世界在寻找高温超导体方面都陷入低潮,很多研究人员纷纷转向,但他还是咬咬牙挺了过来。“我当然希望我现在的积累在我的学生这里就能有所突破,但如果我没有做到这点,我做了这个积累,为下一代人或者别的小组打下基础,那这方面的投入也是值得的。”
第二,要真正喜欢上它,还要坐得起“冷板凳”。“你要真正喜欢它,把搞科研做出瘾来,这样你才不会觉得苦。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道路,就要安下心来。”赵忠贤说,在超导研究陷入低潮的那20年间,最热门过去之后剩下的都是在啃硬骨头的,但硬骨头啃起来依然有味道,所以他愿意继续啃,所以又足足啃了20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