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村诜敦村内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孔氏宗祠——“天南圣裔”祠,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据载,孔子的第五十四代嫡系子孙孔思范迁居此地,因此,此地成为孔子后代繁衍生息的地方。鲜为人知的是,在诜敦孔氏家族的光辉历史中,除了世人敬仰的智者孔子之外,还涌现出了一位晚清时期的杰出医者——孔沛然,而他的一生,更是将儒家的仁爱精神与医学的救死扶伤完美融合,他以高超的医术享誉穗港医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博采众长,中西合璧
孔沛然(1854年~1945年),出生于番禺诜敦乡,是清代的附贡生,他秉承父志,博览医书,潜心医学。1887年,孔沛然在“医学经古”科考中脱颖而出,名声初显。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踏入西医殿堂,成为“博济医学堂”学士,后又毕业于“两粤医学校”。这段中西医学并修的经历,为他日后独特的医疗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沛然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及榨粉街61号。他深谙中医精髓,又汲取西医之长,主张“洋为中用”,将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视、触、扣、听诊相结合,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新篇章。
孔沛然曾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及榨粉街61号。资料图
古方新用,小剂见奇效
孔沛然深谙《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但在实际运用中,他并非盲目遵循古方,而是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精简药方,减少药量,以达到“用药少而精,疗效显著”的效果。如:在运用“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一方治疗肠热等病症时,他大胆去大枣,精简药量,既保留了原方的疗效,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副作用,展现了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孔沛然治病以药味少、药量轻而效用见长,一般处方三四味药,每味药量两三钱,一剂药的总重量往往是几钱、一两,但疗效足见,故有了“孔小剂”之别号,盛传于两广及港澳一带。与其同时的穗港八大名医之一陈伯坛,却以其方剂每味药量多用两剂,被称为“陈大剂”,两人恰成鲜明对比。当时香港医学界就有“孔小剂”与“陈大剂”两大学派盛名于世。
仁心仁术,普济苍生
孔沛然除了高超的医术,还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瘟疫肆虐时,他以改良后的“普济消毒饮”免费救治数千患者,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平日里,他也坚持每日为十位付不起医疗费用的患者免费诊治,赠医送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敬。
据传,曾有一位患儿之父送来一块致谢的牌匾,盛赞孔沛然在医学领域将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创新治疗理念。其子两年前不幸罹患痉挛症,历经多地求医未能根治。在友人引荐下向孔沛然求医。孔沛然诊断患儿为肝气不足,患儿仅服其开药方10天,愈后两个多月不见复发,患儿一家感激不尽。此外,还有其他患者也赠予牌匾,尊称孔沛然为“儒术宗医”。
除了繁忙的行医生涯,孔沛然还致力于医学教育,将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的教诲不仅限于医术,更在于医德的培养,鼓励学生们以仁爱之心行医,成为真正能够造福社会的医学人才。
1945年,孔沛然病逝,享年91岁。他一生医学探索与实践,照亮了后世医者的道路。如今,孔沛然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孔沛然虽已远去,但他的非凡成就和仁心仁术,将永远镌刻在医学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前行。
【记者王建毅】
实习生 陈娟平
【编辑 黄晓霞】
资料来源:《钟灵毓秀:钟村乡土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