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
你能在这三十年中看到,慈善事业的关键在于社会活力。
社会的活力,来自于政府搭好台,让社会充分唱戏,同时,让慈善在阳光下“生长”。
而在接下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值得多方一同思索。
日前,记者采访获悉,有着三十年历史的广州市慈善会于9月19日下午举办广州市慈善会成立30周年交流活动暨换届会议。
该会议将总结广州市慈善会30年工作成绩,展望广州慈善和广州市慈善会新征程,进行新一届理事会就职。
这是广州公益慈善领域的一件大事。
1994年6月5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州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慈善团体——广州市慈善会召开成立大会。广州市慈善会成长的30年,也是广州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30年。
30年来,广州市慈善会带动全市慈善会筹集善款超100亿元,惠及群众超1000万人次,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多个慈善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
作为广州最重要的公益慈善枢纽机构,广州市慈善会的未来方向也将关系到广州公益慈善接下来的生态建设。换届前夕,广州市慈善会向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分享了一系列历史照片,回溯广州慈善三十年。
从过去三十年的蓬勃活力中,可以探寻未来的公益慈善发展方向。
丨一次次,推动社会向前迈进
广州位于南岭以南,地处三江汇流入海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广府慈善文化的荟萃之地,处处体现羊城人民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慈善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基因,经过岁月的沉淀,于上世纪90年代再次绽放光彩。
1994年2月,值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为慈善正名》,其中写道:“社会主义需要自己的慈善事业。”
而紧随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994年2月,广州市慈善会筹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慈善会筹备情况。1994年6月5日,广州市慈善会正式成立,以“扶弱济困,见难相助”为办会宗旨。
从成立之日起,广州市慈善会便秉承办会宗旨,倡导慈善为民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慈善资金,逐步建立起涵盖赈灾、扶贫、赠医、助学、恤孤、安老等多个领域的救助服务体系。
广州市慈善会成立的前一天,在天河体育馆举行广州慈善演唱会,演唱会不对外售票,采取捐款赠票方式进行,全场7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大家为“扶弱济困,见难相助”的事业慷慨解囊。
这三十年来,广州市慈善会举办了13届“慈善之光”文艺晚会、20届“慈善杯”高尔夫球赛、10届慈善拍卖会、10届“乐善行”活动,在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灾情期间组织数十次募捐活动。
2008年,广州市民到广州市慈善会排队,向四川汶川灾区捐款。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进步应该让每位身处其中的成员能享受发展的成果……这依靠的不只是善心,更有善策。
2014年9月27日,聚焦重症儿童帮扶,后来升级为困境儿童关爱的爱蕾行动慈善项目举行“手牵手”爱心帮扶活动,市民踊跃捐款。
更早前的2012年,《广州市募捐条例》施行,这是省会城市中首部规范募捐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中提出的放开公募权、扩大募捐主体等募捐制度,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吸收采纳。
首届广州市自行车慈善行活动在广州大学城举行。大家通过各类“慈善+”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有活力、也有想象力是那时筹款活动的一大特点。
社会面的筹款放得开,是因为慈善就在阳光下运行。
2013年,广州市慈善会推动成立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是全国第一家独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监督机构,被誉为盯住慈善组织的“第三只眼”。
2014年初,广州市慈善信息平台应运而生,广州慈善事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两年后,该平台(后改名广益联募)成为唯一入选全国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地级市慈善信息平台。
如今,广益联募平台吸引了522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共发布慈善项目1273个,构建起多元、智慧的慈善捐赠生态。市民随手一扫,即可了解慈善项目,随手乐捐。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慈善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广州市慈善会通过开放日、晒账单等形式,不断提升广州慈善事业的透明度。
丨慈善城市,需要的不止是一腔热血
广州的慈善,并非一腔热血。其背后是文化,而文化能否延续和传承,看的则是城市的战略发展方向。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一周年之际,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启动仪式暨全国部分城市慈善工作交流会在广州举行。
彼时,一系列“慈善+”活动,让公益慈善更多地走进市民生活当中。
广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慈善之城”的建设写进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
2018年,“广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和“广州市优秀慈善家庭”发布,这是广州首次发布慈善家庭。也是这一年,广州将这座城市的首个“慈善为民月”办了起来。
在搭建慈善平台,促进源头“活水来”的同时,广州慈善将慈善纳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广开慈善渠道,打造各类慈善文化场景,让慈善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自2018年起,广州市慈善会举办公益慈善盛典,并于2019年“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慈善盛典,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在“慈善之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广州市慈善会于2020年8月创新性地启动“慈善空间创益计划”,策划“慈善读本进校园”“慈善第一课”等活动,深入50多所学校和社区。
结合上位法与广州慈善事业发展的新动态,《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2021年起施行,全方位鼓励慈善活动参与主体,强化慈善人才队伍建设。
既有战略,也有细节——从这些年的行动中可以明显看到,广州慈善过去三十年的优势在于接地气,强调社会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个体自发的慈善,并保持开放交流。
而广州慈善的“地气”和“底气”,不仅源自于此。
丨做慈善要务实,服务于人而非指标
突出全民共享,倡导共享精神,促进慈善活动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增强公众的慈善获得感——这是广州慈善过去三十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建设慈善之城的重要内容。
简单而言,就是干街坊邻里想要的实事。
何谓实事?比如一老一小。
在“一老一小”领域,广州市慈善会通过“安居计划”“穗善·银发守护”等项目,显著改善老年群体的生活环境。“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的启动,将慈善关怀细化到每一个细微之处。
2019年至今,广州市慈善会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发现困难家庭的微小需求,筹集款物超2000万元,为超过6万户家庭实现“微心愿”,惠及人数超17万人次。
再比如说——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最小“单元格”。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2995个,筹集善款逾1.3亿元。时至今日,广州市慈善会已构建起覆盖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的社区慈善互联网服务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在广益联募上,广州社区公开募捐项目累计达144项,汇聚善款超过2200万元。
乡村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号角下,广州市慈善会紧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步伐,聚焦广州对口帮扶地区的关键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投身于“6·30”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通过实施“善美乡村”“‘善美百千万’广州市第五届公益微创投”等系列慈善项目,全面支持“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广州市慈善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高达9.92亿元,为乡村振兴贡献坚实的慈善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广州市慈善会成立30周年。
过去三十年,可以看见广州慈善那股融入了城市情义的澎湃活力,在接下来的日子,广州慈善如何找到新的切口和机制,让社会力量在规范化的平台下充分发挥自主性,获得足够的活力空间投身公益——
这或许是接下来需要政社多方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杨欣 通讯员:张萌、李国全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部分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