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东医院里的“黑科技” ①:| “养细胞?养老鼠?最重要是养数据!”
2024-09-13 11:37:25
广州日报新花城

开篇语:

医院是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阵地,承担疾病防治、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在健康促进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注重关口前移,公立医院正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广东优质医疗资源汇集,不乏引领性的医疗技术改革和创新,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持续发力。即日起,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深入调研广东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为市民解读当下大型三甲医院内部最前沿的专科建设、最尖端的诊疗技术、最新落地的临床成果。

首站,我们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记者走访1:

智慧病房建设,让患者教育随时可触达

在中山三院七号楼的五楼脊柱外科区域,这里正打造一批智慧病房。

坐在病床前的李伯(化名)刚刚结束手术治疗,他的病床前有一块屏幕板,显示着目前处于禁食阶段,患者的后续饮食需要低脂低糖。

脊柱外科智慧病房区护士长罗春晓副主任护师介绍,通过小小的屏幕,医生可以实施动态的管理,从宣教、护理流程、最新的治疗处方,患者都可以在病床前一屏触达。

据了解,除了智慧病房的建设,中山三院近年来逐步推进5G赋能的智慧医院建设,开通了50多项线上服务,通过打通线上线下诊疗壁垒,智慧医院的服务可覆盖医疗全流程的95%。目前,患者通过一个手机,便可以便捷办理住院、出院等一条龙服务。

“举例说,以前出院三个多小时,现在一分钟可以完成。三大常见的影像检查——核磁共振、CT、超声预约,开单之后,可以预约24小时内的检查,速度很快,非常便捷。”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教授介绍,新质生产力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AI赋能,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也让边远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享受便捷的医疗诊断、患者宣教等服务。

记者走访2:

干细胞、机器人应对脊髓损伤难题

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动辄瘫痪,严重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能力。近年来,中山三院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采取综合手段治疗脊髓损伤。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从传统的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康复锻炼、针灸治疗发展为更多维度的综合治疗,如干细胞移植、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带动的肢体运动、生物材料抑制,这类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走向了临床研究阶段。

在该院的脊柱外科干细胞治疗病房内,一位半年前发生车祸出现脊髓损伤、腰椎体骨折的患者正在通过脑控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下肢的运动。机器人先接收患者大脑主动的肢体运动意图,通过计算机解码传递信号给机器人,让机器人产生与患者主观意图对应的活动,患者的下肢随之在机器人的带动下稳定活动。

戎利民介绍,这一技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人体内信号无法良好地上下传导,向下肢发布的信号无法下达,通过“脑想象+视觉触控”双向脑电触控方式,人体可以操控机器人,机器人也可带动人体行动,“我们发现,这一过程不仅对脑的皮层有利好作用,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也有情绪上的正面作用。”

一旁陪伴患者运动的医护人员李娜博士介绍,这名患者刚入临床研究组时处于坐着轮椅的状态,经过2~3个月的综合治疗,现在可步行10来米,从原来的六分钟步行170步到现在的400步,肌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除了机器人的应用,综合手段的探索还包括了干细胞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戎利民团队牵头国内首个通过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备案的脊髓损伤领域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探索干细胞移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

记者走访3:

芒果过敏试剂、可迅速测尘螨“浓度”的神器……

走进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仿佛走进了医护团队发明创造的“大观园”。

在一名年轻过敏男生身上,医护人员正在为其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检查,了解这名患者的过敏情况。除了常规的尘螨、动物毛屑等过敏原检查,过敏科增加了一项杧果(俗称芒果)花粉检查,这一点刺试剂正是由该科室医护人员研发的最新成果。

过敏科医生周敏介绍,“花粉过敏是常见室外吸入性过敏原之一,芒果花粉具有被人群吸入从而引起过敏发作的可能,是南方特色的室外过敏原之一。”据介绍,通过研发芒果花粉点刺试剂,可以帮助患者更细化找到自己的过敏原。

而在隔壁的模拟家庭环境病房中,一场测试正在紧凑进行中。只见演示人员用吸尘器分别吸取了床铺和沙发的灰尘,再通过该科室发明的测试试剂,不到数分钟便可看到二者的尘螨浓度。

“尘螨浓度小于2μg/g(微克/克)是比较安全的范围,如果大于等于10μg/g,诱发过敏发生的风险高,且易诱发哮喘。”现场张赫博士介绍,通过快速测试生活常见场所的尘螨密度,可以及时做好尘螨的清理工作。

“需要提醒注意的误区是,我们居家经常用紫外线杀螨仪,实际上杀螨后,螨虫的尸体还停留在原地,依然会致敏,后续的科学清洁除螨等工作同样不可或缺的。”该病区护长周琪琳介绍。

中山三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杨钦泰教授介绍,三年前医院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了变态反应(过敏)科,组建了儿科、呼吸科、消化科、中医科、妇产科、心理科等多科室MDT诊断,结合多医院联合诊断的模式,由于疗效显著,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患者。

“养细胞?养老鼠?最重要的是养数据!”杨钦泰表示,通过云上三院的应用,逐步养成了科研大数据池,为医生们研发、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传统的临床科研,目前,杨钦泰透露,拟与华南植物园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从打造芳香疗法园林入手研究老年退行性病变以及过敏人群的临床诊治和医防融合,此外,低敏食物、低敏学校、低敏酒店,低敏家庭等一系列的元素也有无限广阔前景,“我们开展了低敏家庭探访计划,便捷检测过敏患者家庭的屋尘螨、粉尘螨等情况,并从清洁、饮食等给他们提供建议。”

对话院长戎利民:

“中山三院不是看肝炎这么简单。”

“以前听说三院就想起看肝炎,实际上我们从1971年建院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布局广阔、服务体量大,已形成‘三城四院’的格局。”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介绍,除了广州市天河、萝岗院区,中山三院在肇庆、梅州也设立了院区,从数据上看,广州两个院区加上互联网线上医院,每天的诊疗量在两万人次以上。

目前,中山三院已形成肝病、脑病、免疫性疾病三大学科群,设立了三个基础学科平台,具体为干细胞、纳米医学以及医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以5G赋能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启动开展八项干细胞临床研究,为全国备案数量最多的医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粤卫信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