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
重要的不是讨论家长群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建了这个群之后“怎么用”“如何用好”。
一个好的家长群功能在于促进家校沟通、获取更多信息、为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就业提供帮助。
但同时,也要把握家校沟通的边界,适当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9月是大学新生入学季。记者走访发现,在大学新生忙起来之前,大学家长群先热闹了起来。不少大学新生家长在孩子还在过暑假时,自己已经加到大学各种各样的家长群里。
很少大学生家长说得清“家长群是什么时候从中小学延续到大学中去”。但不少家长坦言,加家长群总比不加好,“你不知道里面会不会出现重要通知,万一错过了怎么办”。
而家长群“越来越火”背后,一个大学生面对的挑战,及其发展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家长继续“绑定”孩子,参与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决策之中。
记者采访发现,学生、家长对此可谓“爱恨交加”。
QQ上可以搜到的大学家长群
丨家长群“进化论”:从校园攻略聊到成功学
记者从多方采访了解到,大学家长群实际上并非新生事物,而创立者也不尽相同。由大学学院创立的家长群一般由辅导员任群主,用于发布学校通知、学生成绩等,旨在加强家校联系,不过这一类家长群并不多。
更多的家长群其实是由家长自发组建,依据学校、学院、年级或班级划分,当中没有教师或辅导员参与,家长们共享孩子学业、生活相关信息,在新生开学时期往往“刷足存在感”。
而在上一届学生毕业后,这种家长群往往还可以基于“学生需求”代代相传,同时,家长群讨论的内容也在不断“进化”。
聊的内容在变化——
“一开始,家长群聊的都是怎么适应大学生活。”楚庄(化名)告诉记者。
她是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五医学生。早在几年前,进大学没多久的她便在一次QQ群交流大学生活经验时,看到了别人发的家长群邀请链接,“因为好奇就加进去潜水看看家长聊什么”。
楚庄还记得,那是一个由学生家长自发组建的群,最初群里的家长们热烈地讨论着关于大学的住宿条件、食堂饭菜、课程安排以及辅导员的好坏,有时候抱怨学校对考试和放假的安排。
在她看来,群里的热闹氛围,“十分吸引家长参与进来”,不知不觉,家长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且不断扩大的社群。
令她记忆深刻的是,这群家长甚至试过“组团”起来,为了优化学生的饭堂伙食而与相关方沟通洽谈。
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有“强有力的后盾”解决生活里的小事,优化大学生活,的确是个幸福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庄看到,群里的讨论似乎“有点过”了。
大家讨论的话题逐渐从“校园生活”转向了“如何成功”,当大家谈论到就业和未来时,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几乎要溢出屏幕。而这并非特例。
社群代代相传——
“大家都在操心我们的未来。”
曾就读高校国际商学院的孟夏(化名)告诉记者,四年前,自己是在结束大一上学期的考试并主动与双亲共话学业时,意外得知“自己年级也有家长群”。
更令他吃惊的是,这是个由几位熟识家长自发创建的社群,汇聚了三四百位家长及少数教育机构的老师,自己父亲正是其中一员。
孟夏从父亲那得知,群里的聊天常围绕孩子绩点、校园生活、专业前景及各类考试信息展开,家长在孩子那里得不到即时反馈时,便转向这方小天地,寻找共鸣与解答。
于是,绩点比拼、生活点滴分享、考试资讯交换,构成了那个家长群的日常风景。
值得关注的是,家长群并不会因为学生毕业而解散。孟夏告诉记者,自己那一届学生毕业后,家长群依旧“代代相传”,大家会在更改群名后把讨论的主题聚焦到在哪里就业或考到哪里研究生。
“代代相传”似乎是不少大学家长群的一大特性。
今年7月从一间“985”“211”的大学毕业的雯雯(化名)表示,“我们大一的家长群就是上一届延续下来的,毕业生的家长自动退出,新生的家长再加入,群主会留下几位活跃家长起传帮带的作用”。
大学新生家长群互助解决信息差问题
丨对家长群的存在:学生和家长其实爱恨交加
有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行业人士指出,实际上,类似这样的家长群以往常见于中小学,但如今在大学也越发普遍。
而家长群的每则消息、每次交流其实也折射了当下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既有温情关怀,也不乏压力与误解。
学生:有时看到暖心,有时也令人难受
在雯雯看来,家长群的意义是让家长知道更多院校或同届学生情况,打破信息差。她说,“我并不排斥家长群,因为我们也需要多渠道获取信息,而家长的社会经验比我们丰富”。
“家长群能让人能感受到,家长的本意是支持你的。”孟夏也表示,“我们也见过家长群因为饭堂伙食不好或学校其他问题而为我们挺身而出,通过家长群为我们争取权益或资源”。
但问题是,在大学里,有时,学生也需要一些空间去做独立的选择。
孟夏回忆道,家长群里闲来无事时会分享种种“成功案例”,而或明或暗的比较,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了悬在家长心头的一把尺,“你不知不觉就被拿来做比较了”。
孟夏说,“比如说,我想要走的是其他方向,但父母关注群里提到的雅思、托福以及其他荣誉,因父亲的期望与群内信息的引导,这些都成为了自己不得不面对的额外负担。”
有时,也有的大学生会因为家长在家长群的“过度分享”感到难堪。
楚庄告诉记者,其实家长群给自己带来了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我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学历、身材、籍贯甚至照片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传播、被评判。”
在遇到这些事时,楚庄感到既愤怒又无奈,她意识到自己的隐私在这里毫无保障。
尽管如此,潜伏在家长群的楚庄并没有选择退出家长群。她发现,群里的喜怒哀乐、期望失望,都可以解读为为孩子未来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努力,真正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
家长:有的认为该放手,有的觉得要陪跑
记者采访了解到,即便是在家长群体中,大家对于家长群的意见也是两极分化。
刘女士的儿子在去年考上大学。她告诉记者,自己虽然被拉入了新生家长群,但是从来不发言,也对群里家长们的讨论有些不屑。
在她看来,“大学生就应该脱离家庭的约束和管理,尽快融入社会,形成独立的意志和品质,如果家长管束太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另一位家长林女士则分享道,自己儿子去年考上大学,“从学校的设置和引导其实可以看出来,他们需要自己了解选课制度、专业规划,学校是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的。”
“孩子当时从收到通知书开始就要找学姐学长了解学校情况。”林女士表示,“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让新生尽快自发参与到4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个人认为家长是应该放手的。”
也有家长表示,并非每一个院校都有全面到位的信息发布,大家反倒是被各种各种的自媒体信息“弄得眼花缭乱”,所以才希望找到“组织”。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从现在的孩子的角度去看,他们从埋头学习的封闭状态中瞬间进入到完全开放、独立,任何信息都要自己去获取的状态,反差非常大,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短时间内适应的。
上述家长说道,“不是说孩子一到了十八岁就一夜之间能够成熟的,如果能有家长的从中扶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能力上都能过渡得更加顺利,一考上大学就马上撒手不管,才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再“陪跑”一下,是不少家长寻找并加入大学家长群的初衷之一。
资料图/大学开学季
丨家长群的背后:成长的那条路越来越复杂
有人觉得奇怪,怎么以前的大学不需要家长群,现在反倒要了呢?
家有两位大一新生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过去读大学,大家看bbs和论坛,总能在精华帖里找到新生攻略,信息高度聚集,但现在,“我一直在关注院校官方公号,但信息获取非常困难。”
在她看来,“当下信息增量爆炸,但有效信息不足”。
“从学科情况到生活设施再到院校要求,所有这些信息可能会分布在一个院校的十几个公众号里,而这些公众号里很多都是学生社团搞的,你都不知道靠不靠谱。”
“以手机校园卡这么办为例,院校公众号上没有权威的说法,包括小红书等这些网络平台上对校园卡是褒贬不一,我和孩子都搞不清楚开学后是不是需要买校园卡。”
张女士坦言,大到课程安排、学分计算,小到床铺尺寸、电脑配置……当准大学生和家长们都不知道这些事怎么办,也无从辨别真假,最后只能去家长群寻找答案。
张女士告诉记者,家长群在保护孩子隐私方面大都有默契,即使用孩子的照片也会打码,“有时候哪位妈妈忘记打码,其他妈妈们还会马上提醒。”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家长坦言,“希望在家长群里找到可借鉴的成功路径”。
一家长直言道,如果说过去的大学是给孩子自由地探寻个体成长的方向和可能,那么现在的大学可能更多的是强调“模式”和“路径”,关键不再是“探寻”,而是“复制”。
上述家长表示,“有的家庭从高中,乃至初衷就已经开始铺排未来的方向,大家不再会给予孩子太多试错的成本,这时,你不得不在家长群等地方寻找‘成功的路径’。”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不应把家长卷进来。”一公益人士分析道,“当我们有意无意地将‘游戏规则’复杂化,就会使个体的成长变成‘家庭资源的竞争’。”
该公益人士表示,“这种复杂化其实从中学升学考试就开始了,也导致了志愿填报机构的火热,我们正在适应这种信息资源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其实会掩盖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在大学的家长群待了一段时间后,不少家长更关注的是考研深造找工作以及交友、处理人际烦恼等大学生们常常面临的问题,替孩子寻找答案——为家长群的存在加上了合理性 “光环”。
“但大学不应该什么都要找标准答案。”在该公益人士看来,“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当是敢于,而且可以自己创造答案。”
资料图/在图书馆自习的人们
丨专家说法:存在有意义,但需要有边界感
家长群里的家长如何找到平衡点?作为一名清华大学设计专业学霸的家长,贝妈(网名)同时活跃在三个家长群里。在她看来,关键是意识到“过渡性”。
在女儿大学的家长群里,她是家长。在另外两个美术生家长群里,她是深谙艺考门道的资深老师,群里的妈妈们都非常敬重她,经常会向她请教问题。
贝妈坦言,大家在教育方面面对巨大的信息壁垒,但家长在家长群里不仅仅只是想破解信息的壁垒,也想以另一个渠道了解孩子的真实生活。
“上大学毕竟是面临一个新环境,孩子肯定会有各种问题,但碍于青春期的自尊也不会跟家长说,家长们想了解却又无从了解。”
贝妈告诉记者,“家长们只能集体分享孩子们零碎的汇报,和没被屏蔽朋友圈的人互通有无,拼凑出自己孩子的生活,也拼凑出别人孩子的生活轮廓。”
在贝妈看来,一个家长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孩子大学生活有困惑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其步入正轨后,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心语堂(化名)亦表示,一方面要看到家长群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有“边界感”。
她表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特点是逐步开始建立独立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但又无法完全断开与原生家庭的连接,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
他们开始尝试自己交朋友,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心里还是离不开家的温暖;或是想着要出去闯一闯,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大,可是又没有太多自己生活的经验。
他们心里特别想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大人,但真遇到事情了又担心自己做不好,怕承担不起后果,所以遇到困难和重要的选择时,可能会迷茫甚至想退缩。
心语堂分析道,因此,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仍然需要家长给出建议和鼓励,就像搭个“小梯子”帮他们跨过难关一样,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信息来源,有可靠的认知,“在这方面家长群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她也表示,家长需要张弛有度地支持孩子的发展,可以定期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但不必具体规定该上哪个辅导班,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生活上也更加没必要事无巨细去操心。
“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共情和理解孩子在成长中的复杂感受,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不要过度依赖家长群的宣泄。”心语堂说。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实习生:祝天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