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秦晋、付智明、谢郴安、曾曦 | 广美油画系艺术实践与理论个案研究系列展1
2024-08-23 11:01:39
广州日报新花城

640.jpg

展览时间:2024年8月20日至9月10日

开幕时间:2024年9月3日(星期二)上午10:00

研讨会时间:2024年9月3日(星期二)下午2:30

展览地点:大学城美术馆负1楼、1-4号展厅


本次展览旨在搭建油画系艺术实践与理论构建的平台,同时,也为青年教师们提供宝贵的展示空间。油画系的青年教师们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他们不仅承担着快节奏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教学技巧和教研能力。教师们通过保持反思和实验精神,积极地将个人的专业发展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新时代发展相结合。本次展览是青年教师系列研究的首展,由秦晋、付智明、谢郴安以及曾曦四位艺术家的展览构成。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们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四位艺术家的个展均具有独特的作品气质与艺术表达,但仍可以发现一些潜藏在展览之中的共性,现场感与在地性在四个展览之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伸。从某一方面而言,这也反映了在当代艺术的异质性之下,对于地区、地域,乃至民族与国家的共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融入艺术的创作与艺术语言的构建之中。


秦晋:舌上箴言

秦晋拥有娴熟的、多元化的创作技巧,无论是小说艺术、影像、行为,还是装置、摄影与绘画,她总是能够自由切换,并表达自如。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曾用“静水流深”来形容她的作品,并指出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反思性,以及深度与广度。秦晋作为油画系的一名教师,恰如其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们,去思考艺术创作中的多维表达。本次展览名为“舌上箴言”,几乎囊括了艺术家所有的影像作品,并包含绘画、装置等其他艺术形式。同名新作《舌上箴言》为双频影像加互动装置的结构,这件作品沿用了艺术家以往的表达手法,同时,还加入了装置和“互动”墙绘。除了上述作品之外,还有《广州黑特》与《小男孩》两件新作,她在影像叙事中独有的在地性与质朴幽默得到了延续与提升。


《白沫》,三频影像,39’48’’


《白沫》,三频影像,39’48’’


《29年8个月零9天》,单频影像及装置,衣物,尺寸可变


《29年8个月零9天》,单频影像及装置,衣物,尺寸可变



微信图片_20240821142410.jpg
付智明:行走在雨的缝隙

“一年一吨”是付智明艺术创作的具体写照,在这个时间单位与重量单位之间,艺术家用油画材料建构起了它们的链接。“行走在雨的缝隙”是本次展览的主题,在展览的场域中,艺术家画作的构成正如“雨水”一般,那种无机、无序的感官在“侵袭”着身体,组成“行走在雨的缝隙”中的具身体验。提起付智明的作品,往往都会使人联想到“重量”以及“厚度”。在本次展览中,他用“雨水”来揭示和呈现在“重量”之下的多重辩证关系。他善用铲刀一类的工具作画,当此类工具从画布上掠过,留下的仅是纯粹的体积与色彩,传统的油画笔触、细腻与形式均不复存在。这是艺术家在向传统绘画发出挑战,同时,也试图不断地完善自身艺术语言的过程。艺术家的创作亦可反馈到教学之中,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愈加多样,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不再满足现代的教育教学需求。付智明的创作展示了当代油画语言和风格形态的多样化以及油画观念的多元化,这一点同样也提醒着同学们在创作中发现新思维与新表达。


《蔓草入海》,布面油画,150x160cm


《癸卯.外物》,布面油画,230x300cm


《癸卯·知北游》,综合材料,230x450cm


展览现场





谢郴安:隐喻的生活

日常生活,特别是亲身经历和体验的生活化场景,是谢郴安作画时的重要参考,也是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时常保持着对周遭的敏锐观察,并用相机记录下那些具有收藏价值的“凝固的瞬间”。他的创作方式是先勾勒草图,再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当然,平日的积累也是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他的作品中,画面中的场景往往是经过理念化的重构,并非对现实的直接“临摹”。素材与理念中的构图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深度融合,这样一种创作方式在他的群像作品中更为突出。在群像的空间中,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均在创作主题下的场域中达到了一种平衡与统一。“隐喻的生活”正是他系列作品的直观反映,也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相较于传统油画中的专注性,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在具有统一性的场景之中,通过安排特殊角色与观者的视线交流,从而提示画面中的场景与观者所具有的高度文化关联。可以看到,艺术家将专注性一分为二,画面特质均在内部建构统一,继而通过特殊角色把专注性进行传递。



《船·承》,布面油画,125×165cm


《生活轨迹-停留在画室里的时间》,布面油画,135×120cm


展览现场




曾曦:复调的剧场性——“后视觉”探索

早在2017年左右,曾曦把创作的重心放置在镜面不锈钢、亚克力透明板、各式透镜以及玻璃等材质的研究上,开启了名为“视网膜”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些具有光学性质的材料在艺术家的手中变换、转译、演化,进而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达。然而,研究材料并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他通过材料的不同特性与创作中的偶发性来揭示,抑或质疑视错觉的存在与虚无。“复调的剧场性——曾曦的‘后视觉’探索”是本次展览的主题,该命题也揭示了艺术家从对视觉性的研究中逐渐脱离,进入到“后视觉”的创作之中。他在该系列的构建过程中强调“重复性”,用“重复”结合早期研究搭建起了更加精确的艺术语言。他的创作虽然根植于对材料的研究,然而掌握材料仅是创作的门槛和基本要求,材料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主题,这一点对于教学、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系统性思维也尤为重要。


《视网膜·1》,镜面不锈钢、环氧树脂、丙烯,245×333cm


《视网膜•64》,镜面不锈钢、菲涅尔透镜、玻璃漆,100×100cm×3


《时间像素-视网膜计划》,菲涅尔透镜、不锈钢、玻璃,170×190×400cm


《视网膜·彩虹雨》,UV上色、不锈钢、钢化玻璃,300x180x100cm


四位艺术家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反映了油画系,乃至广州美术学院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格局与大气象。油画系为青年教师搭建的展示、交流与传播的平台也呈现出院系对青年教师创作与教学的关注与重视。因为未来属于青年。

总策展:范勃

执行策展: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展组

展览统筹:洪荣满

研讨会学术主持:胡斌

学术支持:陈靖莎、陈国辉、冀然

展览执行:陈绘、何邓子军、何卓雅、刘文霞

藏品管理:梁小延、肖衡娟、梁小红、郑翠茵

传播与教育:王秀媛、刘子瑗、余爽


文、图/节选自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

编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晓明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