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把生命托付给林教授,因为我非常相信她。”十几年来,周伯(化名)坚持定期找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教授复诊,他打心底里感激这位帮他走出绝望困境的好医生。
从医38年,林丽珠救治肿瘤患者超10万人次,其中危重症患者近万名;她“医身医心”,不断探索“身心同治”,构建人文病房、成立肿瘤康复俱乐部,让患者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
很多患者和家属称她是“让癌症患者不绝望的好医生”。她说:即使面对的是无法治愈的晚期癌症患者,我们也要竭尽所能,让他们即便“带瘤生存”也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4年“最美医生”,林丽珠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个人。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帮病人“带瘤生存”走出绝境
87岁的周伯(化名)十多年前因患上晚期恶性淋巴瘤,多方求医治疗效果不佳,一度陷入绝望。遇到林丽珠后,治疗出现了转机——
“放宽心,我们会尽量想办法帮你的。”林丽珠眼神中的坚定,让他看到了希望。林丽珠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合中医药“扶正固本”的理念和减量化疗,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吃得下饭也睡得着觉,PET-CT复查发现肿瘤缩小了,身体明显好转了。
周伯不是唯一的幸运者,在林丽珠的救治下,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四年前,当时75岁的吴伯(化名)查出舌癌,当地医院下了“术后8个月生存期”的“判决”,他不愿住院手术,转而向林丽珠求助。
“我们一起试试看!”林丽珠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帮吴伯制定了中医药联合小剂量化疗、免疫治疗方案,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如今,四年过去了,吴伯仍坚持定期复诊,他很庆幸自己“得遇良医”。
肿瘤治疗是个世界性难题,虽然现代医学手段越来越多,但许多问题仍尚未解决。“尤其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治疗的理念和决策至关重要。”林丽珠坦言。她提出,在战略上,治疗肿瘤的目标是“带瘤生存”——即使不能治愈,也要竭尽所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在战术上,她认为肿瘤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应,辨证论治强调对中西医各种治疗手段的灵活应用,除了运用好中医的看家本领,也要掌握好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针对中西医治疗的优劣取长补短,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最终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暖暖医患情 医病更医心
“医学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疾病,特别是面对癌症患者,理解、尊重,赢得患者的信任,是医患同心抗癌的前提。”林丽珠常常这样教导学生:要坚定地跟病人“站在一起”,让他们感到温暖,尽量减少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帮他们摆脱绝望的困境。
在她的带领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不断探索“身心同治”,构建人文病房、成立肿瘤康复俱乐部,鼓励一位位绝望的病人树立起信心。
当程女士(化名)查出结肠癌晚期肝转移,出现黄疸和腹水,多次收到病危通知书后,她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但又心有不甘,因为女儿还没成家,她多么希望能够活到见证女儿婚礼的那一天。
她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向林丽珠求助。住院治疗期间,林丽珠和她的团队通过一次次交谈为她做心理疏导,帮她树立起信心。
“我们谁都不准失约!”林丽珠告诉她:你一定能活到那一天!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患癌5年后,如愿参加了女儿的婚礼。那一天,她精神饱满,心怀感激地向林丽珠报喜。
子宫内膜癌患者小刘(化名)如今已是一家蛋糕店的老板娘。虽然查出癌症,但遇到了林丽珠,她觉得这是她这辈子的幸运——曾一度大出血的她,被林丽珠发现后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紧急抢救,为她保住了命。康复后,林丽珠发现她整天愁眉苦脸的。原来,来自农村的她家庭经济实在太困难了。了解情况后,林丽珠便发动科室募捐,为她筹得5000多元。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小刘出院回家后开了一个蛋糕店,生活有了着落。后来,林丽珠和科室的医护人员收到了小刘亲手做的点心。这背后,是暖暖的医患情。
潜心科研 为更多患者创造生机
从医38载,林丽珠救治过的肿瘤患者超10万人次。很多患者从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慕名而来,他们的眼中透出强烈的求生渴望。有些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复诊时见到她笑得很开心,这一刻她倍感欣慰。
“但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极限,我就是不吃不喝加再多号,能看的病人也是有限的。”她深知,要通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创造生机,迫切需要建立起相关的诊疗规范。
于是,立足临床治病救人的同时,在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的支持下,林丽珠带领团队潜心科研,深耕中晚期恶性肿瘤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主持中医药研究课题40多项,制订多项中医肿瘤行业标准,还主持或参与了肿瘤新药研发项目80多项。其中,她和团队参与的晚期鼻咽癌和肠癌两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登上《柳叶刀》等医学顶刊,“中晚期肺癌中医综合治疗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担任副主编参与撰写了《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还牵头撰写了《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为我国癌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
“我始终坚信中医肿瘤学的发展潜力。”林丽珠说。而多年的临床实践也让她深知,只要找准切入时机,中西医协同全程参与,对肿瘤患者的获益更大。如今,她正牵头组织国内11家高水平医院多学科临床科研团队进行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益气除痰优化方预防高危肺结节进展临床研究”,她希望这项研究能更好地控制高危肺结节的进展,“让更多患者不用手术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余玲、刘苡婷
图片由医院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