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左为李政道,右为杨振宁
曾在浙大、西联大求学,后赴美留学
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打小酷爱阅读,所读书目遍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等,都是李政道最喜爱的地方。爱丁顿的《膨胀的宇宙》,他爱不释手翻阅多次,里面讲述的星辰宇宙,都令他深深着迷。爱好驱使下的深度阅读,培养了李政道细密推敲、善于思考的习惯。
青年时期的李政道曾在浙江大学求学,师从“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后来由于战争动乱导致迁入贵州后陷入困境,学校不得已暂停办学。几经辗转,李政道于1945年作为北京大学学生注册,转学至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6年,经其恩师吴大猷推荐,李政道以大三学生身份破格获得机会,和朱光亚结伴赴美。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E. Fermi)。彼时的芝大,正值物理学的辉煌岁月。在费米、泰勒等大师的主导下,那里有着最活跃的物理前沿研究。
31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费米悉心教导下,李政道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就取得了准备博士论文的资格。1950年,年仅24岁的李政道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白矮星的含氢量》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有特殊见解和成就的高水平的论文。”资料显示,这篇论文被评为当年博士论文第一名。
在上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不少学者对中国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中国人搞不了科学。但李政道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这种偏见。芝加哥大学校长在为李政道颁发博士学位证书时表示:“这位青年学者的成就,证明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1956年,30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两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站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蓝色音乐厅诺贝尔领奖台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他们提出了弱相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让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在颁奖典礼上,李政道用汉语说道:“关于现代物理学基本观念的纠正,是我和杨振宁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中国餐馆里用膳前后经常讨论而获得的结论。”之后,他用孙悟空和如来佛祖的故事来比喻探索真理之路没有止境,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让世界对东方人刮目相看,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近半个世纪以来,李政道始终处于物理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在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被誉为最具有潜力的人物。
李政道获颁诺奖
为祖国培养人才
改革开放后,李政道开始频繁回到祖国。当时的中国迫切地需要基础科学人才,追赶科技教育领域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让李政道先生心如芒刺、如鲠在喉,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信念就此埋下。
1979-1989年,李政道先生发起和组织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大到帮助学生申请学校,小到负责他们到美国后学习及生活上的种种琐碎之事,李政道先生逐一亲自操刀,堪称CUSPEA的总家长。
受益于CUSPEA项目,915位学者走出国门深造。如今,这些人才遍布世界各国,在全球学术、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作出贡献,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科研力量,CUSPEA项目也被认为是中国留学生教育史上一段非常宝贵的成功经验。
李政道先生出席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与中国的发展——CUSPEA学者研讨会”
为了让CUSPEA归国学生更好适应中国国情,并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机遇,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和推动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先后建立,李政道先生担任两个中心的主任。中心成立之初,计算机资源稀缺,李政道先生就四处协商,为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募得大量设备,免费向全国科研人员开放。
2021年3月,在李政道的同意和肯定下,上海交通大学创立了李政道物理班。在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设立该项目也是对李政道当年倡导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传承与创新。该项目面向全国每年招收高中毕业生50人左右,2021年开始首届招生。
李政道先生为CUSPEA题字
他从不在意学术竞争的名利,也不消费诺奖所带来的光环。他总说,不能因为诺奖才刻苦研究物理,而应保有对自然的探索和追求,勇攀科学高峰。针对国内存在的唯出国有用论,李政道严厉驳斥:“光依靠出国留学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一定是要在中国培养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在中国做出成绩来。”
李政道在国内推行的重大建议,在实施前都会征求国内朋友们的意见。他曾经对老朋友朱光亚倾诉:“平生最大的心愿和安慰就是能够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生平履历
1943至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
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53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当选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
198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
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G. Bude奖章(1969)、伽利略奖章(1979)、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86)、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995)、纽约市科学奖(1997)、中国政府友谊奖(1999)、日本旭日重光奖章(2007)等;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2009)、中华文化人物(2015)。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广州日报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
海报:肖慧君、吴一钒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