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贵价防晒卖不动,蕉下变焦虑
2024-08-02 16:00:05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闰然

编辑 | 江江

新媒体编辑 | 宝珠


创业圈有一句金句: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在防晒界,“超级网红”蕉下就是一名实践者,它将金句诠释得极其到位——给你再买一把昂贵遮阳伞的理由,还让你大夏天穿起了长袖。可以说,“防晒就是防老”的口号,正在被蕉下刻进当代年轻人的DNA里。


图片

当代年轻人热衷于防晒/图源:小红书


过去,中产消费催熟了防晒这门生意。现在,随着市场成熟并扩大,防晒领域也面临着极其残酷的竞争和增长的瓶颈。外患叠加内忧,对于吃到了国内防晒衣市场“初代红利”的蕉下来说,它急需缓解焦虑。


01

拼抢防晒生意

进入7月,全国气温节节高升,又进入了防晒衣的热销季。


从上个月的“618大促”期间就能看出,防晒产品依旧热度不减。比如,在京东,这一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20%。


在防晒衣头部品牌蕉下一家线下门店里,店员告诉记者,今年的销售额跟去年差不多,尤其在广东丝毫没有受到雨季的影响。“但购买的老顾客居多,有些新的客人会觉得我们品牌的价格还是有点贵”,部分消费者声称当了“冤大头”。


贵,是许多人对蕉下的第一印象。


早在2013年,一把售价200元的双层小黑伞横空出世,迅速成为爆款,蕉下由此获得了高客单价的胜利。


如今,一把六折黑胶防晒伞标价329元,修身短款防晒衣219元,防晒口罩68元。即便叠加各种折扣、满减,蕉下产品的价格也绝不算便宜。


图片

从左到右依次为蕉下六折黑胶防晒伞、短款防晒衣和防晒口罩在其天猫旗舰店的标价


如果说,价格单纯取决于防晒指数的话,那么,蕉下的优势并不明显。


打开各路社交平台就会看到,从伞到防晒衣,各种其他品牌与蕉下产品的公开测评,然而,最终的结果都是它们之间的产品防晒值差别微乎其微,但这些产品的价格却差距甚大。


与此同时,在电商平台上一批没有品牌但价格便宜的“白牌”防晒衣,对品牌们形成一定平替效应,它们攻势凶猛,也收获了许多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中产们来说,大手大脚花钱的消费方式正在被抛弃。甚至据媒体报道,今年电商平台上,一堆9—39元的防晒衣,猛烈出货,销量动辄10万+。


图片

电商平台上,一些没有品牌但价格便宜的“白牌”防晒衣销量可观


而所谓黑科技,一直是蕉下认为其能与其他品牌拉开价格的核心竞争力。但对于各种科技噱头,许多消费者并不买账,蕉下也被媒体频繁质疑“智商税”,价格虚高“收割中产”。


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关数据体现出的“重营销,轻研发”。


营销费用过高而研发费用过低,是不少新消费品牌所面临的情况。这一点也非常充分地体现在蕉下前几年的经营数据中。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蕉下分销和销售费用为1.25亿元、3.23亿元、11.04亿元,占营收为32.45%、40.7%和45.9%。其中在广告及营销的开支分别为0.369亿元、1.19亿元、5.86亿元,占比为9.6%、15%、24.4%。


图片

2019年-2021年,蕉下的分销及销售开支逐年上涨/图源:公司招股书


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蕉下主要销售渠道之一天猫旗舰店,报告期内的付费客户总数从2019年的100万增加至2021年的750万。


这3年的复购率也一直攀升,分别为18.2%、32.9%、46.5%。


再看研发费用,2019-2022年上半年,蕉下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90万元、3590万元、7160万元、6320万元,研发费率分别为5%、4.5%、3.0%、2.9%。


图片

2019年-2021年,蕉下研发费用情况/来源:公司公告,国盛证券研究所


与广告营销方面相反,蕉下的研发费用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


“重营销,轻研发”——如果用这六个字进行简单的搜索,你会发现许多新消费所在赛道的头部品牌都有这种问题。


新消费是近来逐渐兴起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线上线下融合,通过社交新媒体营销来驱动。


我们也先别急着否定营销,因为在这个流量时代,几乎我们选择的每一件产品都受到了营销的影响。毕竟,在蕉下之前,没有人觉得穿防晒衣是这么有必要和时髦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当科技没有显现出太大的技术优势,低研发难以构筑护城河,这条路就太容易被复制了。并且,当科技只能成为讲故事的筹码,消费者在情感上会更容易排斥过度营销。


现如今,防晒衣赛道早已吸引了不少服装企业,包括巨头,比如波司登、李宁、安踏等,还有同样是国产新兴品牌的蕉内、sinsin、oh sunny等,它们都在原本的产品线外,增开了防晒业务,一时间赚足了中产们的眼球。


再仔细看现在市面上的防晒衣,形容词多到令人惊叹——冰丝、冰柔、凉皮、凉感、凉风……还有各种专业词汇和比喻——原纱防晒、纳米级的TiO2颗粒、湿态防晒科技、宛如第二层皮肤……


图片

蕉下线下门店展柜,防晒衣颜色、款式繁多


总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词汇,试图让消费者在一系列的复杂概念中认同这种革新科技和“防晒美学”。但其实它们想传达的,不外乎就两个核心:是否有效阻隔紫外线,是否轻薄透气。


羊毛出在羊身上,防晒衣材料层出不穷的“概念营销”看多了,消费者自然会质疑这到底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02

两次冲锋IPO失败

在高价产品的带动下,蕉下自身现金流非常强大,毛利率也很高。


此前,蕉下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50%、57.4%、59.1%,2022年上半年更是突破了60大关,甚至超越了lululemon。


图片

2019年-2021年,蕉下毛利及毛利率/图源:公司招股书


但相比之下,lululemon用于营销成本仅占收入的2%。


在营销费用的影响下,蕉下的净利率并不高——这是花钱求流量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在发展初期企业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可能在销售费用方面大肆增加,而一旦获得先发优势占领市场后,就应及时调整模式,把握好营销与研发的平衡,否则难以为继。


一项优质资产,得有可持续的亮眼业绩支撑。


2022年4月8日,蕉下首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失效后,2022年10月,蕉下第二次递交了招股书。


相比首次招股书内容,蕉下第二次新增了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概览,其中,上半年蕉下营收较前一年同期增长了81.3%,广告营销开支占比下降到11.9%。


尽管蕉下努力摆脱“重营销”的形象,但后续的招股书也再次失效了。不难看出,“防晒衣第一股”的资本之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质疑。


“爆品策略”这套打法已经被很多新消费品牌玩透。


而蕉下除了营销费用高,颇为诟病的还有三点。


一是代工模式,蕉下把全部生产环节都交给制造商们,带来质控难度增加,且各家产品除了标不一样,几乎无法区分。


二是蕉下拥有的专利数量虽然较多,但大都是外观设计专利,含金量不算高。


三是当时的线上和线下收入不对等。


护城河不够坚固这件事,蕉下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不仅仅关乎资本之路,更决定了企业后续的发展。


今年,作为防晒头部品牌的蕉下联合艾瑞咨询发布行业首部《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并提出了“六维标准”:紫外线阻隔率、耐洗度、UPF数值、凉感系数 、透气率、克重六个维度。同时,蕉下称,“明显高于国标”。


图片

白皮书中,艾瑞咨询对防晒衣市场6大标准数值公开情况进行了统计/图源:中国防晒衣行业标准白皮书


不难看出,蕉下的野心不小。它试图通过引领和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强调全面均衡的好体验来形成对防晒衣的“重新定义”。


而与此同时,蕉下开始加大了线下布局,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防晒这个市场依然很大。《中国防晒服饰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中国防晒服饰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459亿元增至2022年的6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8亿元,2022-2026年的复合增长率为9.4%。


图片

2016年-2026年,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对蕉下来说,在这一领域如何用功能,而不是单单靠营销来支撑高毛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这种困境不仅是一家公司面临的挑战,也是整个新消费领域的问题暴露。


03

做另一种始祖鸟?

很多人都问过,蕉下会成为中国版的lululemon吗?但现在,蕉下似乎想成为另一种“始祖鸟”。


从去年开始,蕉下又做了“扩张”,它的战场扩大到了户外领域,讲起了“新故事”。


我们关注到了一个新词,“轻量化户外”。2023年,蕉下首次提出了“轻量化户外”这一新概念。轻户外指轻量化户外,特点是装备“轻”“零”门槛、重在体验、年轻化。


不同于始祖鸟这种硬核户外,蕉下要做大众更简单的户外,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对应的是目前正在迅速泛化的户外市场。


图片

蕉下不断拓宽其户外产品种类


据了解,蕉下本身创立的契机就与户外相关。2012年,蕉下创始人马龙还在香港读书,他注意到香港人非常热爱跑步和登山等户外运动,但女性长期暴露在户外,却没有“时髦”的物理防晒装备。一年之后,蕉下小黑伞诞生。


如今,防晒衣正是蕉下轻量化户外赛道里最重要的品类标签,带动更多非专业玩家走出家门。这种调整,从一件防晒衣到整个大户外全线产品,逻辑上来讲,帮助蕉下从防晒这种季节性的生意拓宽了空间。


图片

蕉下门店里的防晒产品


每一个需求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企业主动求变,值得鼓励,不过消费者在经历了尝鲜阶段后确实也变得更为理性了。


蕉下CMO果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提到,消费不是单纯的升级或降级,而是更理性了。“所以你会发现过去那种包装概念、追逐风口的沟通模式不那么好用了。”


他以宜家为例,强调品牌的“配角意识”。“大家爱逛宜家,是因为在这里感受到了对家的愉悦和期待,而不是对品牌的。”


曾经的蕉下深入小众市场,将小众做成大众,现在它想进入大众市场,从新的角度抢占消费者心智唤起人们对户外休闲的向往。在这次的品牌升级中,蕉下还率先发布了《轻量化户外行业白皮书》,试图向公众强化这种品牌形象,就是为了传递情绪价值。


消费产品的价值在于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加法,比如更贵的遮阳伞、防晒衣,也可以是减法,比如轻量化户外。


如果说更贵的遮阳伞和防晒衣是一种新奢侈主义,卖的是品味和时尚,那么轻量化户外卖的就是当下流行的“松弛感”,一种“去重就轻”的姿态。


图片

蕉下门店外的大型广告牌,着重突出“轻量化户外”这一概念


新消费的商业模式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总是能讲出很多令你意想不到的故事,创造出未知的消费需求。蕉下对此游刃有余,因为它深刻明白,消费就是用来表达自我的方式,让你与他人作出区分。


有需求的人自然会被这些点触动,而另一部分不愿意买账的消费者则会表示大为不解,这不就是变了个法子让我花钱?


除了消费升级降级的问题,公众现在对“科技”这一词也颇为敏感。大家渴望看到更多原创性的、颠覆性的技术出现,而非仅仅是利用技术的噱头,利用人口规模的优势和国内庞大的市场,来赚更快、更多的钱。


国货崛起,早已谈不上是新鲜事了。中国也具备足够的生产实力和供应能力来提供高质量产品。但品牌溢价,还需要品牌自己努力。


对品牌而言,“路人缘”确实是件很重要的事,“构建信任”将是未来新消费品牌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之一,是一个长期主义的过程。


本文转载自南风窗旗下财经新媒体盐财经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起起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