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异人之下,令人陌生
2024-08-02 15:55:09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奚佑

编辑 | 吴擎


《异人之下》,一部令人感觉“陌生”的电影。放映结束,走出影厅,我最先的观后感是一阵恍惚。


导演乌尔善,去年夏天以一部金鸡奖最佳影片《封神第一部》名声大噪,并开辟了“中国神话史诗”类型电影的先河。而对于这部《异人之下》,一直专注于类型化电影创作的乌尔善说,希望它成为“国风异能漫改”电影的全新定义。


尽管都是在开辟一种全新的类型风格,《异人之下》却比《封神第一部》更令人觉得“陌生”。观看《封神》,你可以尽情在心中把它与同属古装奇幻分类的《指环王》《权力的游戏》对标。与此同时,商周之变的历史如此经典,《封神演义》的神话如此传世,狐妖、仙人、阵法,人们对怪力乱神与商周历史的嵌合熟悉无比。


而《异人之下》呢,我无法准确形容它像什么。


图片

《异人之下》剧照


它太过独特,完全超出了我既往的观影经验。


一种做法,是把《异人之下》与美国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对标,然而它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又处处迥异,比较很难成立。又或许,可以把《异人之下》视作日本热血少年漫画的中国译本。然而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走向,这个等式都无法完全划定。


思来想去,一个惊人的结论最终摆在眼前:《异人之下》不像任何一部作品,或许,它就是一部完全的、真正属于中国的流行文化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异人之下》的“陌生”令人欣喜。陌生意味着不拙劣模仿,不移花接木,意味着原创与独立。


于是,这激发了我抱以更严肃和严苛的态度去审视它。如乌尔善所说,他希望《异人之下》可以激发年轻人的讨论与狂欢,那么作为蓝本的《异人之下》,会将这股浪潮领向何处去呢?


01

乌尔善的工作方法

《异人之下》的主视觉海报被一簇粉色的光束劈开,位于正中央的是胡先煦饰演的男主角张楚岚,其余十五名角色依次陈列左右,以战斗姿态定格。


从构图中就可以窥见《异人之下》大致的剧情脉络:一直隐瞒身份、扮作大学生过普通人生活的张楚岚,某天因一起意外事故,他作为神秘功法“炁体源流”传人的秘密被公之于众。随即,异人界各个门派围绕他展开激烈争夺,正邪双方势力轮流登场,围绕“炁体源流”的争夺大战一触即发。


“炁”,一个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概念。《老子》《列子》《庄子》等著作中都曾有过对“炁”的论述,传统中医学把它视作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而在《异人之下》的故事设定中,“炁”是一种神秘能量,掌握并知晓如何运用“炁”的人类被称作“异人”。异人根据各自的先天禀赋,可以把“炁”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超能力用于战斗之中,比如操纵物体、控制心智、提取记忆等等。


所以,尽管都是超能力者,异人与漫威超级英雄在设定上截然不同。漫威超级英雄的超能力有它西方科学的理论基础,比如基因突变、辐射、病毒感染。其中,经典角色钢铁侠干脆是无数个工程学发明堆砌而成的超级英雄,是彰显西方科技之先进和无所不能的集大成者。


图片

异人的超能力源于中国的理论基础——“炁”


而异人也成功找到了根植于中国的理论基础——“炁”。相比漫威超级英雄成因的客观与具象,异人的“炁”是形而上的,是超越物质与现象的。


然而,如何利用起源于西方的电影技术去表现中国的“炁”,是《异人之下》想要让人信服所必须攻克的首要课题。


对这一课题的呈现,《异人之下》超乎预期。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来,《异人之下》的视觉技术与近些年的漫威电影并没有肉眼可鉴的落差。


在呈现张楚岚的“阳五雷”功法与张灵玉的“阴五雷”功法交锋对决的特效场面时,制作团队向中医五行经络学说汲取灵感。“阳五雷”发动自心肺,心属火肺属金,所以呈红色与白色,“阴五雷”来源于肝肾,肝属木肾属水,所以呈蓝色与黑色。


于是,张楚岚与张灵玉交战之时,人们可以看见淡金色的“炁”沿着两人的五行经络流动,最终从手部穴位迸发光束,于半空中交织在一起。


图片

“炁”沿着两人的五行经络流动


乌尔善导演最擅长的,就是用庞大的、扎实的细节去丰富虚构设定的血肉,赋予想象世界以经得住推敲的真实感。他似乎清楚地明白,让观众爱上奇幻故事的第一步,就是让观众相信它。


对此,他早已拥有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封神第一部》令人津津乐道的种种幕后细节,在《异人之下》的创作中同样可见。


譬如对年轻演员的训练。为了让胡先煦贴近角色张楚岚的聪明与圆滑,乌尔善给胡先煦布置功课,每天饭后给食堂所有人表演十分钟的脱口秀。


女主角冯宝宝是个记忆缺失,对人类的规则与情感一无所知的女孩,然而演员李宛妲本人的个性活泼开朗,为了贴近角色的冷漠与孤独,乌尔善给她布置的功课是止语一个月。


图片

李宛妲饰冯宝宝 /《异人之下》剧照


张灵玉是个悲悯的、拥有与年龄不符合的成熟感的角色,乌尔善让演员邬家楷去太清宫住一个月,以修炼超然的气质与心性。


为了完成高难度的动作戏份,针对新人演员开展的武术训练的强度与难度,更是业界罕见。这些严苛的电影工作方法在去年夏天促成了《封神第一部》的现象级爆红。乌尔善把这种方法论一以贯之地移植到《异人之下》,成为了这部作品质量下限的有力保障。


02

漫画与电影,如何转译?

纷繁复杂的异能设定是《异人之下》的看点,却也成了它的叙事陷阱。


为了让对漫画一无所知的普通观众顺利进入这个世界,《异人之下》对多场戏份的设计几乎摒弃了对剧情的推动功能,而仅仅用作对角色形象的刻画、对角色异能的展现。


登场角色数量就高达数十个,角色阵营的划分也并非正反两派这么简单,竟有四五个之多。于是,短短两个小时之内,男主角张楚岚被四五个门派争来夺去,来路各异、个性分明的角色轮番登场,展现他的个人异能、说明他的动机来意,然后匆匆退场。


普通观众对《异人之下》的观影体验就好像坐火车,一路走马观花,掠过各色风景,但抵达终点后心中最终留下什么,并不明了。


究其原因,是长篇漫画故事转译成真人电影的不适感。


图片

《异人之下》是由长篇漫画故事转译成真人电影


原著漫画《一人之下》从2015年开始连载,如今更新至700余话,尚未完结。在漫长的、陪伴式的追更中,读者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复杂的设定、回味剧情中的留白与伏笔。而电影院中的短短两小时,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比起前者相当有限。


所以,如果不对原著设定与剧情进行大幅删改,仓促的叙事节奏就成了电影呈现的必然结果。


而这种仓促对影片最大的伤害,在我看来是对主要角色塑造空间的压缩。


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所遵循的基本结构是给超级英雄“立传”,一切叙事围绕主要角色的成长与蜕变展开。而电影《异人之下》的主角张楚岚,在这个故事中更像个“摄像头”。他被争抢、被挑战,被各方势力逐一告知惊天秘密。


图片

胡先煦饰张楚岚 /《异人之下》剧照


反派角色希望张楚岚愤怒他就愤怒,正派角色呼唤张楚岚觉醒他就觉醒。张楚岚的确怀有某种绝世功法,却似乎始终缺乏了一些作为主角应有的、推动剧情发展的主动性。


原著作者米二曾说,他希望在长篇漫画的连载过程中一点一点把张楚岚展现出来,“不想一口气就甩出所有背景”。在漫画设定中,张楚岚的个性大概分为三层,表面上看起来慵懒随和,甚至是圆滑狡黠,实则却心思缜密,拥有远超旁人的心性。一层层剥开,张楚岚各种秉性所包裹的内核,最终是一颗善良的心。


电影《异人之下》仅拍摄了漫画前五十话左右的剧情,而在这部分故事中,张楚岚的个性塑造几乎只停留在第一层。大部分时间在吐槽与耍贱,承担喜剧功能之外,并未展现更大的魅力。


甚至于,无论漫画还是电影中,张楚岚喜剧效果的实现途径竟然是三番五次对女性角色胸腰臀腿的男性凝视。站在女性观众的立场上,只觉得这样的主角实在猥琐。


图片

张楚岚大部分时间在吐槽与耍贱 /《异人之下》剧照


原著漫画连载于网络平台,在创作早期,为了迎合部分读者低下的口味,原作编排了一些充斥着男性凝视的剧情桥段,尚且有其商业性的可能。


然而,院线电影并非“男频网文”。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流行文化作品,如何对漫画进行转译,如何在漫画设定的基础之上进行更丰富和恰当的表达,有些时候,是比“还原原著”更重要的事情。


03

奇幻与现实

奇幻故事依然是当代流行文化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参与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股重要力量。比如英国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美国的《复仇者联盟》《权力的游戏》,日本的《千与千寻》《海贼王》,无一不在全世界坐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源源不断创造巨额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对年轻人的价值观施以影响。


一个好的奇幻故事是价值输出的极佳载体。因为它足够有趣、令年轻人相信并沉迷其中,以至于一些人在年少时期会把故事中的价值导向奉为圭臬。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延续一生。


而大多数情况下,流行文化作品中对价值观的引导,是借由对主角的塑造实现的。


比如《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设有四大学院,分别对应智慧、谋略、勤奋与勇气四种品质。作者J·K·罗琳把三位主人公都设定为寓意勇气的格兰芬多学院学生,是希望告诉读者,即使是在一个动荡不安、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校长邓布利多频频给予哈利和伙伴的金玉良言,几乎就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孕育的果实。作者罗琳亲手培养并拢络了一批价值观趋于开放的读者,却又在十几年之后因自己对跨性别群体的排斥言论,被读者强行剥离她与作品的关系。


图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剧照


美国的超级英雄故事推崇“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主角们既然拥有了超能力,就必须承担起责任,去锄强扶弱、匡扶正义。超级英雄叙事与美国政客的战略主张是不谋而合的,譬如美国总统拜登,依然在电视演讲中反复强调“美国是世界的灯塔”,并据此武装干预他国之间的地区冲突。


而日本的主流热血战斗漫画几十年如一日地赞扬“勇气、友谊与胜利”,主人公的个性大多数都被塑造成热情果敢、与人为善、重视伙伴。在日漫的经典叙事中,即使正派角色的客观实力无法胜过对手,主人公与伙伴的羁绊也必然会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最终逆转战局。这种价值取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强化着日本社会中的集体意识与求同心理。


那么中国的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取向会是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中文内容创作者对西方作品几种经典叙事产生了逆反心理,当下多部饱受欢迎的网络小说和漫画中的男主人公,更倾向于“精明苟道”。


图片

《异人之下》剧照


“苟道”是一种时下热门网文类型的简称,大意是“苟且求道”。在争纷四起的乱世之中求得一处庇护所,然后极尽所能地笼络资源、金钱和权力,尽可能回避凶险战斗的前提下,小心求生、不断变强。


说难听些,“苟道文”主人公“自私自利,扮猪吃老虎”,说好听些,他们懂得“中庸之道”,擅于“韬光养晦、折中调和”。


尽管《异人之下》张楚岚并非典型的“苟道文”男主,然而在《异人之下》中,故事反复向读者强调,爷爷曾教导张楚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理念的支持下,他常年累月地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是良好品行,扮作圆滑松垮的样子。他始终不愿意被卷入危机,只想维系自己安稳平常的生活。


故事结尾,下一部的预告彩蛋中,张楚岚终于决定去参加龙虎山罗天大醮。但光从第一部电影对他的人物塑造上看,这一决定的行为动机依然混沌不明。


图片

胡先煦饰张楚岚 /《异人之下》剧照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人们热衷于往现实主义题材中塞满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却又试图在奇幻故事中刻画在现实社会大行其道的行为准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异人之下》的确是一部有些“现实主义”的作品。异人们在捣乱学校、炸烂停车楼,飘在空中生死对决的同时,却又过分冷峻地试图教会人们如何利己地生活。


这种流行文化叙事会给人怎样的力量感呢?


我不知道。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诺言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