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读着读着,专业撤销,老师想跑
2024-08-02 15:52:18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黄泽敏

实习生 刘舒雨

编辑 | 向由


近日,四川大学公示拟撤销31个专业。


张旭没想到母校会一次性撤销这么多专业。而且他捕捉到名单里,赫然躺着曾就读的风景园林专业。他忍不住感慨,“早就应该这样做了。”


进入大学后,他才发现这门专业与传统工科不同。对数学没有太高要求,“基本上(本科)5年下来,理科的基础理念几乎都废掉了。”他说,若想再转专业去别的工科领域难度太高。但极薄的专业壁垒,又让其成为同一学科中极易被替代的对象。


这带来的是在就业市场上的失利。毕业求职,他四处碰壁。而就业率,恰是学校考虑专业去留的指标之一。


不过,张旭曾就读的风景园林并非专业撤销的孤例。


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5年间(2019-2023),共计4000余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在2023年,各高校本科专业共撤销专业数量就有1670个,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被撤销的专业,恰是早前大热的专业。其中,或免不了高校盲目跟风上马专业。


这些历史之外,不少人更现实的关切是:一个专业如何被取消?同时,专业没了,对学生影响几何、专业老师何去何从,以及未来哪些专业还将继续消失?


01

 “绝版”专业

本科专业在母校要成“绝版”,在张旭看来,“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坑”。

 

张旭是“踩坑”的一员。2012年,张旭在河南参加高考,分数高出四川大学录取线不到10分。第一志愿没能成功录取,他被调剂到风景园林专业。当时,专业仍命名景观建筑设计。


对于该专业,他一头雾水。想复读,却没有勇气,毕竟考上“985”已是不错的结果。他找来建筑大师们的记录片。那些精湛的设计,以及当时还蒸蒸日上的地产行业,让他觉得只要努力,前途也能一片光明。


入学头两年,等待他的,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交叉重合的专业课程。直到第三年,课程内容才开始细分。


课程重合度高,表明高校中一些专业在设置时的混乱。比如,此次川大拟撤销的环境科学专业,与保留的环境工程专业有多门核心课程一模一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与土木工程的培养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也有不少重合与相似之处。


图片

不同专业的课程重合度高,表明了一些专业在设置时的混乱/图源:《六弄咖啡馆》剧照


缺少边界的学科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放置在市场上,往往就变成难就业的“冷门”专业。


此外,社会需求的变化,也导致一些专业变得冷门。


风景园林行业实际上属于地产行业的配套行业。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行业增速减慢,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2017年,张旭本科毕业。风景园林专业就业口窄,学生们大多选择升学。直接走进人才市场的他屡次在面试中碰壁。他面过知名的地产企业,一同竞争岗位的不乏清北毕业生。还面过专业对口的园林施工单位,同样没能挤进去。最终,只能进入天津一家地产初创公司。


不久后,疫情爆发。他换过工作,而后又在202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今年毕业后,张旭发现,和他同一届毕业的学生,已没几个留在建筑行业。因转行需求旺盛,反倒是“建筑转行成为一个行业”,不少以建筑转行为主的培训腾空出现。


图片

毕业后,许多人反而选择了转行/图源:《我要我们在一起》剧照


无论是设置混乱导致的冷门专业,还是社会需求变化导致的冷门专业,都是改革的重点。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伴随《改革方案》的出台,多地出台本省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意见。


以四川《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一招生一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例,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2年低于50%的专业点以黄牌提示;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3年低于50%的专业点以红牌提示;连续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末位的专业,限期整改、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招(需要特殊保护的专业除外)。


可以看出,“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率)”是专业布点减招、停招,直至撤销的一个关键指标。


02

 教师何处去?

学生走了,专业没了,不少专业老师的内心五味杂陈。

 

2022年,学校开办了数十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式停招,于瑜焦虑得灌了半年的中药。


专业停招前一年,校领导常和教职工开会,论证专业存在的合理性。她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撤销,是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划综合得出的结果。


于瑜是东北某省会城市公办二本院校的讲师。在这所理工院校,文科专业始终位于边缘地带。她说,在宣布停招前,学校并没有缩招,招生并未受影响。


她曾想过转校“重生”。目光转向有汉语言专业的学校,简历投出去五六份,有过回响,面试也通过了,但她没能跨出那一步。因为不想“向下兼容”,更担心去别的学校之后,若专业又被撤销了呢?


图片

专业设置的变动,还影响着对未来的担忧/图源:《二十不惑》剧照


学校还剩下最后一批学生未毕业。专业“消失”后,于瑜可能会转为非专业课教师,或是去教新闻学之类相邻的专业。这都需要她重新适应。


这两年,校内新闻专业的学生时有流走。她猜测是受到张雪峰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为学生个人意愿。无论缘由,从学校会议上透露的风声,让她觉得新闻专业同样岌岌可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目前,稀缺的学生意味着稀少的课程,而课时量直接与考核挂钩。如何完成课时量成为更紧急的问题。


“尽管我们(课时量)要求很少,但目前完不成课时量(会有什么后果)也没有什么说法。”太多未知与迷茫,加重她的不安。


对此,南京某双非院校的讲师何诺摸索出一些经验——“自己开选修课,跟别人求点课”。


如何求课?以何诺的经验来说,就是在科研成果上挂别的老师名字,作为交换,对方给点必修课。不抱以期待,“要到啥是啥”。


今年,何诺送走了学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最后一批毕业生。在那以后,这个专业曾在学校留下的痕迹将一点点淡化。他的身影,也将出现在更多不同类型的课堂上。


图片

《追光的日子》剧照


2021年,他被临时告知教了2年的专业决定停招。他看到有学生在朋友圈吐槽,还没毕业专业就没了。


决定停招后,低年级的课程迅速结束。这三年,他四处“求”课,没少接触陌生的课程。专业被撤销后,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很多老师没课了都会教自己都没学过的东西。”


没课上的伊林正因此感到忐忑。她供职于杭州一所工科院校,教广告学。专业决定撤销后,将被合并成隔壁视觉传达专业的一个新方向。


那是完全不同的专业,生源更是由文科生变为艺术生。课时量大幅缩水之余,如何给学生上课也成为一大难题。“上课的路数不一样,具体上课的时间安排都会有不同。每个专业的任课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相当于进入到了一个新学科领域里面去,要进行一些新的学习和调试。”伊林说。


除此之外,他们这批广告专业教师以打基础为主,负责低年级课程。“他们(视觉传达专业的老师)希望学生在大三或是大四能够获得哪些技能上课,上面承接哪门课,下面又要对接哪门课,都要不断进行磨合。”变为“辅助”后,他们需要“配合”视觉传达专业教师上课,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


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新生就要入学,相关工作还在反复讨论调整。伊林实在不敢保证教学的质量。让她在意的,还有后续对职称评聘的影响。


图片

专业设置变动后,老师的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图源:《最好的老师》剧照


广告学是这所学校边缘学院的边缘专业。在她看来,专业停招,是来自学校层面的“指标任务”。镰刀“砍”下时,并不一定盯着专业入读率。


没了专业课,就“失去了依托的专业”,未来聚焦哪个领域发论文也是问题。未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她又该如何介绍自己的身份?伊林发现,学科差异的缝隙就此放大。


何诺供职的学校,平时工作量要求的课时若没能达标,可用科研抵扣。但评职称的课时门槛较高,“得平均几年的教学课时超过学院或者学校平均”。这意味着,没有专业课的教师几乎与此无缘。


03

更新

实际上,专业的密集调整与政策有关。


2024年4月2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高校申请增设专业(不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原则上应列入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提前1年进行预申报。连续五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


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李俊告诉南风窗,高校撤销专业主要从社会需求考虑。在他看来,就业率是调整专业的因素之一,更核心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产业的布局,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图片

一些观点认为,就业率是影响专业设置改变的因素之一/图源:《下一个素熙》剧照


高校专业调整常被视为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晴雨表”。专业的新增和裁撤,潜在发出行业趋势信号。


“改造”专业的同时也是改变生源的一种方式。李俊表示,高校调整专业牵涉到学校对新申报专业的判断。但在专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教育机制,经济状况,地域差异、师资队伍、生源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


据李俊观察,被裁撤的专业通常为具有“短线”特征的应用型专业。例如10多年前爆火的专业,因行业需求出现,如今与时代需求不符,则更容易面临淘汰。


他以传媒行业中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1998年,教育部第三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变更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2年10月,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变更为广播电视学专业。


“广播电视专业设立的时候,正是电视逐步兴盛的时代,所以专业在那个时代是很有价值的。”李俊解释,随着时代变化,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修改“无非就是口径更宽了”。


口径变宽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艺术类的传媒专业之间的区分度变小。“如果从新闻角度讲,它和新闻专业同质性很强。如果和艺术类或其他传媒类专业比,它又不偏向技术,所以这种专业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很大。”他说。


“一般来说,撤销的专业和新生的专业之间,具有关联性。”李俊认为,传统“版本”更新后,便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应用型学科教师。这个过程可能会痛苦,但也是必经之路。


图片

专业调整之后,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随之更新/图源:《黑狗》剧照


另一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南风窗,部分高校设置专业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争抢”设立同一个专业追“热门”。实际上,这些专业并不符合办学定位,学校没有条件将其办出特色,亦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与此同时,不少专业仅仅套上“时髦的名字”,未真正调整课程内容。相似的专业带来庞大的招生规模,促使人才培养规模供过于求,却又毫无竞争力,热门转眼变成冷门。


专业调整不能治标不治本。熊丙奇认为,强调专业的特色和质量才是高校创办专业的关键所在。“不论是哪类大学,专业设置都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论证、决定新增或撤销专业。这就要求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专业设置的专业机制建设。”他说。


“高校急功近利、追求指标,对师生都不负责。”何诺说。专业停招后,他接了七八门不同的课。


这些陌生的课程备课比以往麻烦,他需要花更多时间将要教的内容先从头学一遍。但总体而言,转换教职身份并不算太难。若遇上愿意共享课件的老师,难度能打折扣。毕竟“一份工作而已,干啥不是干”。


一个想开就开想撤就撤的专业,哪有人会用心建设呢?”何诺说。


(文中除熊丙奇,其余人物为化名)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风间澈 菲菲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