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听起来似乎只是与骨骼相关的疾病,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全身性骨病。其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的下降,以及骨微结构的损害,这使得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简单来讲,人的骨骼如同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既坚硬又具有韧性,而骨质疏松就如同钢筋老化,混凝土稀疏,使得整个结构变得脆弱不堪。广东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研究团队主任、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黄闰月教授提醒,骨质疏松分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与年龄增长、激素变化、吸烟等相关;后者则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类风湿关节炎即为其中之一。
为什么类风湿患者更易骨质疏松?
黄闰月介绍,类风湿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然而,类风湿患者不仅要面对关节的痛苦,还要警惕骨质疏松这一潜在威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合并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近80%的类风湿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继发性骨质疏松,除了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相关外,如绝经、年龄等,可能还与炎症作用、疾病活动程度、药物作用及物理锻炼等有关。
类风湿患者的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与炎症因子的过度表达密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诱导破骨细胞生成和激活,增强骨吸收能力,打破骨形成与吸收的平衡,导致骨质疏松。
类风湿的疾病活动也与骨质疏松症或骨质流失存在关联。研究表明,类风湿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越高,其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越大。
同时,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也可能对骨代谢产生影响。例如,长期或高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尽管能控制炎症,却可能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而增加骨折风险,并促进骨质疏松的发展。
此外,由于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类风湿患者往往活动量不足,这不仅减少了肌肉力量和功能,还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肌少症,这些因素都与增加的骨折风险和骨质疏松有关。
中医这样解释类风湿对骨骼的影响
在中医看来,类风湿属于“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阻不通则气血不能濡养骨骼;脾主运化水谷,其充在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类风湿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的特性,且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多碍脾伤胃,所以类风湿患者中脾胃虚损更为突出。如果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气血亏虚,不能生髓养骨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另外,类风湿患者常肝气郁结,导致焦虑抑郁。怒气伤肝,若肝气不畅,则气血瘀滞,筋膜失养,久则影响骨骼;肝血不足,脉络空虚,筋膜失濡养,亦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类风湿,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炎症反应对骨骼的损害。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药物对骨骼的不良影响。
2、营养补充
确保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日常饮食中加入奶制品、绿叶蔬菜、鱼类和适量晒太阳,有助于提升骨密度。
3、规律锻炼
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等,增加骨骼承受的应力,促进骨形成。运动还可改善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减少骨折风险。
4、中医调理
可以通过服用“补肾壮骨”的中药,如淫羊藿、巴戟天、桑寄生、牛膝、骨碎等,以及艾灸肾俞、命门等穴位,调和脏腑功能,促进骨髓充盈,增强骨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陈佳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