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摘报》创刊于1984年。
当年,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日报社共同创办了《广州文摘报》,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文摘类报刊之一。经过几代报人的辛勤耕耘,《广州文摘报》不断发展壮大。创刊以来一直自办发行,前期的编辑人员也基本上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
1999年8月,报业集团重组了《广州文摘报》领导班子。我被任命为总编辑,张文藻、刘瑞雄任副总编辑(数月后刘瑞雄调回主报)、王树群任副总编辑,徐炽明任副总经理。同时调入的还有丘向荣、黄丹彤、齐津广、梁卫国4名编辑、记者,充实编辑队伍。集团领导提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3种系列报刊中,《广州文摘报》是向全国重点拓展发行的,要努力办成全国一流的文摘类报纸,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丨改革创新,打开发展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是《广州文摘报》发行的高峰,发行量曾多达20多万份,在读者中有良好的口碑。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报纸种类增多,日报、晚报、都市报等各类报刊的版面大大增加,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文摘类报刊的冲击尤为明显。此外,《广州文摘报》前十多年基本在广州地区自办发行,到1999年报纸发行量3万多份,且还在以每月平均减少约1000份的速度下滑。面对报纸、网络媒体的冲击,面对日渐萎缩的市场,《广州文摘报》如果仍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势必被无情的报业市场所抛弃。只有大胆改革,开拓创新,才能一保生存,再促发展!为此,新的领导班子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1.扩版。从4开8版扩至16版,从套红报纸改为彩色印刷,使《广州文摘报》成为全国第一份彩印且版面最多的文摘类报刊。
2.对报纸的读者群重新定位。读者定位由过去的中老年干部、知识分子改为老中青读者(重点中老年),让《广州文摘报》进入家庭,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以解决文摘类报纸读者群不断萎缩的问题。
3.自办发行改邮发。创刊16年来,《广州文摘报》一直是自办发行,自此改为全国邮发,将报纸发行到全国各地,在全国报业市场分一杯羹。
时任《广州文摘报》总编辑朱佩荣、发行部副经理田军在南宁市与该市报刊局袁局长、零售公司王总共商如何拓展发行渠道。
经过几个月的试版,不断探索、调整,2000年1月,全国第一张4开16版的彩印文摘报正式出版。改版后的《广州文摘报》寓思想性、指导性于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之中,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改版后的报纸让人耳目一新,开创出独家风格。上海东方书报亭代销《广州文摘报》的第一个月,销售率就达到了65%,且发行量每月递增,这次改革创新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丨拓展发行,分印点辐射全国各地
2000年7月1日,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支持下,《广州文摘报》从“自办发行”改为全国“邮发”。其经营策略是:立足广东,重点华东,面向全国拓展发行。
为此,我先后和发行部副经理田军、副总经理徐炽明走出去作市场调查,寻找可以作为分印点的城市。经过多地调查走访,最终在南宁、上海、西安、新疆等地增设了分印点,并与当地报刊局签订了代销《广州文摘报》的协议。仅江苏、浙江两省,我们就与10多个城市报刊零售公司签订了代销协议,将发行辐射到江浙各地。
时任《广州文摘报》总编辑朱佩荣、副总经理徐炽明在上海解放日报分印点察看报纸印刷质量。
分印点试印了几个月后,我们又根据市场的销量情况作了调整,合并了一些分印点,同时在北京增设分印点,使全国的分印点布局更趋完善,发行量稳步增长。尤其是上海分印点,从未设分印点前的仅发行2000多份报纸增长到6万多份,遍布上海东方书报亭及所有报摊和部分超市,并形成了广州日报发行公司上海发行站、上海东方书报亭、解放日报发行中心“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态势。北京、南宁、西安分印点将发行覆盖到华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填补了部分地区的发行空白。此时,《广州文摘报》已经成为集团内除《广州日报》、《足球》报之外,第三家在全国多地分印、发行的报纸。
时任《广州文摘报》总编辑朱佩荣在上海东方书报亭向店主了解报纸销售情况。
丨苦练内功,办全国一流的文摘报
在白热化的报业市场竞争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广州文摘报》必须努力提高办报质量,打造精品,形成自己不可复制的办报特色,才能突出“重围”,立于不败之地。
改版后的《广州文摘报》将周末报、家庭报、文摘报的特色融为一体,开设了《要闻》《政经热点》《环球掠影》《要案精华》《家庭婚恋》《保健养生》《家庭理财》《银发天地》《社会万象》《新闻聚焦》《人物春秋》等20多个专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雅俗共赏。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每一期的《广州文摘报》,编辑们都要从二三百种报刊中粗选出100多万字文章,再层层把关,最后由总编辑定稿,精选出10多万字编辑上版,奉献给读者。为了增强可读性,我们不断提高采编水平:要求编辑学会在“报海淘金”“慧眼识珠”;就算选到了好稿,也不能只是“二次搬家”,必须精编;对不符合品质要求的稿件一律退回重选;规定全体编辑人员每月必须向一、二版供稿8篇(见报),每月获总编辑好稿奖1篇(与考核挂钩);要求每个专版都各具特色,且每期各专版都要有2~3篇以上光是标题就能吸睛的文章;每期报纸约有40篇以上的“精品”吸引读者,让读者细品、精读。我们的目标是:每一期报纸能够“在读者手中停留3小时以上”。
对一版作了大胆改革,这是基于《广州文摘报》以零售为主(80%零售)的特性。针对这一点,每期精心经营头条,刊登有视觉冲击力更有新闻价值的文章,如《黎子流,不拿薪水的农场主》《艾滋病重灾县挖出“三贪书记”》等,这些报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各层面的人物、事件,引人关注,发人深省;每期须刊登数张有新意的彩照美化版面;摘登全国各地的最新信息力求贴近生活……改版后的一版深受读者喜爱,在读者问卷调查活动中,一版的读者喜爱率高达92%,并在2000年、2001年两度获评全国文摘报好版面一等奖。
注重强化服务意识。我们还为读者提供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服务信息。《家庭医生》《保健养生》等专版刊登了大量读者关心的养生之道,探讨健康预警话题,宣传疾病防治知识,成为读者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部份。不少读者将这些信息归类、装订,以备不时之需。有的还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当起了自己的“医生”。
“旧闻新读”是文摘类报刊突出的特性之一。从时效上看,大部分新闻作品都强调“保鲜期”,而文摘类报纸却可以通过对资料性强、“抗压性强”的信息进行提炼和精编,在合适时机挖掘出“旧闻”具有的现实意义。如《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旧闻新读》等专版都具有史料再开发功能,深受中老年读者的欢迎,也获得年轻读者的喜爱。
丨扩版扩容,一周一刊变为两刊
为了报纸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瞬息万变,经集团批准,2005年,我们正式创办《广州文摘报·新周刊》,改一周一刊为一周两刊。《广州文摘报·新周刊》的创办,内容更丰富,可读性更强,发行量达14万份,广告收入也稳步增长。读者调查数据显示:一份《广州文摘报》传阅率达3人以上的占72%,在读者手中停留3小时以上的占71%。
河北邢台市读者郝建强来信表示,《广州文摘报》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排版美观、图文并茂,已成为他们全家及邻里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大餐”;上海解放日报一名主任记者更是专门写文盛赞“这是一份在同类报纸中很有发展前途很有推广潜力的报纸……是很有魅力的报纸”。
广州文摘报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011年,我在原岗位又返聘近两年正式退休了,至此,《广州文摘报》这一届新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荣退”。多年来,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文摘报的发行量已经从当年接手时的每周3万多份发展到25万多份;账户资金从接手时的数万元增至数千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个体叙事·个人记忆
文/朱佩荣(曾任广州日报特刊釆编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文摘报总编辑)
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我和西瓜园》为省老记协广州日报分会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支持下主办的社史回顾与征集栏目,欢迎西瓜园新闻人踊跃投稿。
栏目主持:王晓云
投稿邮箱:
gz202307@163.com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